|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4): 1-19.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4.001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下一篇
周凡, 刘千寻
ZHOU Fan, LIU Qian-xun
摘要: 近年来,学界逐渐开始关注施蒂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同时存在一种抬高施蒂纳的倾向,即“施蒂纳冲击”。这种观点认为,施蒂纳批判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始论题且施蒂纳启发了马克思最终超越费尔巴哈进而创立唯物史观。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成文史来看,先于H11(施蒂纳批判)写作的H5a是表达唯物史观的最初文本。马克思自《神圣家族》出版后从未将施蒂纳作为主要论敌,也不可能在《维干德季刊》第3卷发表之前就开始写作H11,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始论题不可能是施蒂纳批判。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中心论题(即唯物史观的创立)来看,马克思确立新世界观的关键环节是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然而是赫斯而不是施蒂纳启发了马克思最终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且赫斯也启发了马克思以进一步超越赫斯的方式批判施蒂纳。因此如果说有谁对马克思造成了“冲击”(启发),那也应该是“赫斯冲击”。当然,反驳“施蒂纳冲击”说并不意味着回避施蒂纳的作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施蒂纳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走向否定一切普遍性的虚无主义,因此施蒂纳批判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清算虚无主义、论证共产主义价值维度的重要契机。对“施蒂纳冲击”说的批判性考察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科学认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哲学革命历程。
中图分类号: B0-0
[1] MEGA2I/5[M].Berlin/Boston:Walter de Gruyter GmbH,2017. [2] 侯才.《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重释与新建——兼评MEGA2第一部第5卷《德意志意识形态》正式版[J].哲学研究,2018(9):3-15,127. [3]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 [德]布鲁诺·鲍威尔.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M]//李彬彬.思想的清算与转变——《神圣家族》的文本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 [德]麦克斯·施蒂纳.施蒂纳的评论家们[J].李彬彬,译.现代哲学,2023(5):16-35. [6] [德]英格·陶伯特.MEGA:陶伯特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M].李乾坤,毛亚斌,等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德]英格·陶伯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的产生史[C]//林进平.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9]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鲁克俭.“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不能无视版本研究的新成果——评张一兵“《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代译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1):69-73. [11] 李彬彬.马克思哲学革命历程中的“施蒂纳冲击”说考辩[J].哲学研究, 2023(8):34-41. [12] [日]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彭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 [德]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M].邓习议,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6] MEGA2/Ⅳ/3[M]. Berlin:Akademie Verlag GmbH, 1998. [17] MEGA2/Ⅲ/1[M]. Berlin:Dietz Verlag,1975. [1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 [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金海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20] Moses Hess. Philosophische und Sozialistische Schriften,1837—1850:Ein Auswahl,hrsg.von Auguste Cornu und Wolfgang Mönke[M].Berlin:Akademin Verlag,1961. [21] 安启念.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纪念《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170周年[J].天津社会科学,2016(6):4-14. [22] [日]山之内靖.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M].彭曦,汪丽影,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3] Was bleibt? Karl Marx heute,hrsg.von Beatrix Bouvier, Harald Schwaetzer, Harald Spehl und Henrieke Stahl[M].Bonn:Pellens Kommunikationsdesigen GmbH,2009. [24] 刘森林.虚无主义的三个深渊:以马克思批判施蒂纳为核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4):53-63. [25] [日]大村泉.论唯物史观成立初期的基本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3):108-117,159-160. [26] [美]沃伦·布雷克曼.马克思、青年黑格尔派与激进社会理论的起源[M].李佃来,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7] [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3卷)[M].王以铸,刘丕坤,杨静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
[1] | 蓝江. 技术封建主义假说及其悖谬——如何解读塞德里克·杜朗的《技术封建主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11. |
[2] | 魏小萍. 马克思批判性研究思路中的问题意识及其思考的系统性[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1-10. |
[3] | 吴宏政.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新文化生命体建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3): 1-9. |
[4] | 周文, 代红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再讨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6): 1-13. |
[5] | 韩喜平. 中国农村发展难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答[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6): 1-6. |
[6] | 王雨辰.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反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1-9. |
[7] | 谭培文, 谌尧. 辩证认识资本的文明作用及当代价值[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3): 1-9. |
[8] | 章衎.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资本概念的矛盾特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1): 11-19. |
[9] | 王卫华. 超越资本逻辑的“三条路径”之哲学审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42-52. |
[10] | 杨兴凤. 马克思的时间范畴谱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21-27. |
[11] | 张翠, 刘玉娟. 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64-69. |
[12] | 曲轩.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美好生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2): 37-43. |
[13] | 李晔, 苗青. 马克思伦理思想与道德相对主义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33-40. |
[14] | 陈水勇. 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48-52. |
[15] | 陈洪江, 刘虹. 习近平人民观研析——“人民”术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41-46.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