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办公
  编辑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
  友情链接
·
  期刊信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7年创刊)
主管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主  编:孙杰远
刊  期:双月刊
开  本:16开
邮发代号:48-44
单  价:9.00
定  价:54.00
标准刊号: ISSN 1001-6597
CN 45-1066/C
目录列表
2024年, 第6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9-25
上一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以新时代绿色文化夯实人类生态文明之基
纪明, 方玲玲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  1-10.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5.001
摘要 ( 28 )   PDF(1035KB) ( 11 )   收藏
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以资本积累为基本逻辑的发展方式所致,这种发展方式必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生态危机引发的人类文明形态反思中,绿色资本主义虽然提出了在资本主义文明下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却忽视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根本性矛盾。人类文明新形态包含生态文明,其内涵的绿色文化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文化,必然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发展新时代绿色文化必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思想探析
张俊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  11-22.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5.002
摘要 ( 19 )   PDF(1069KB) ( 9 )   收藏
政治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主线,创造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思想,鲜明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也蕴含着深刻的现代化意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道路、发展逻辑和发展策略作出全新阐释。在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在明确两者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需要明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合理内核,认为这是由根本问题、目标、动力和价值取向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新征程,要从政治发展战略、政府治理模式、公民政治参与的完善以及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等方面谋划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发展的实践策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治理现代化研究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之现实诉求及实践载体
张怀承, 黄文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  23-33.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5.003
摘要 ( 16 )   PDF(1053KB) ( 35 )   收藏
共同富裕是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全体人民都富裕,它引领着乡村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振兴,并使乡村文化振兴成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必经阶段。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人们对乡村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共富文化,激活了乡村文化新的生命力,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筑牢了文化强乡根基,引领了乡村社会全面振兴。在建设乡村共同体进程中,应依据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构建共富生产集体促进党建文化建设;应建设共富人文社区,重塑家庭文化和公共文化;应打造共富乡村产业,大力创新乡村特色文化,把新质乡村共同体建设成为乡村文化振兴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载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女愿为父母的智慧养老买单吗?——基于代际支持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
胡扬名, 袁玉加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  34-51.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5.004
摘要 ( 16 )   PDF(1157KB) ( 25 )   收藏
基于湖南省长沙市501位调研对象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结合代际支持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子女对父母智慧养老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动机,研究发现:子女对父母智慧养老的整体支付意愿较高,且呈现出交换动机和利他动机并存的现象;其中,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子女的支付意愿,而子女的年龄、职业、居住状态以及与父母的居住距离等对子女的支付意愿亦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揭示了子女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可为现今智慧养老遭遇的普及推广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有助于推动智慧养老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层社会治理场景中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基于“主体性—协同性”的分析框架
王海洋, 尚静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  52-65.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5.005
摘要 ( 22 )   PDF(1117KB) ( 9 )   收藏
新时代社会工作要融入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其社会治理效能。在实践中,社会工作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场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主体性—协同性”的理论框架将主体性与协同性视为基层社会治理场景中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两个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的维度。从“主体性—协同性”的理论框架检视,珠三角D市社会工作通过专业服务与协同行动,在风险防范、矛盾化解与社会动员等方面发挥了治理效能。但从社会工作深度融入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要求看,仍然面临着主体性与协同性“双重弱化”的实践困境。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场景中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就必须走出 “双重弱化”的困境,积极提升社会工作的主体性和协同性,实现二者的同步推进。这既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取向,也是社会工作深度融入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然逻辑,同时也为“大社会工作”格局下专业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科学
组织与人力视角下的STEM教育师资发展与新质提升
董艳, 吴楠, 夏亮亮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  66-75.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5.006
摘要 ( 25 )   PDF(1048KB) ( 19 )   收藏
STEM教育现已成为培养学习者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共识。国际STEM教育一类中心落地上海,肯定了我国STEM教育取得的成绩,提振了本土STEM教育未来发展的信心。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开展STEM教育实践受制于师资不足问题的影响,师资问题是分科教育发展惯性造成的“系统性短缺”与人力资本勾勒不清造成的“结构性短缺”的结合体。当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的主旋律,STEM教育具有“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支点。STEM教师群体基本盘初步建立,教师立足自身的能力迁移实现了STEM教师数量的提升,院校助推的教学模式与评价研究促进了STEM教师能力的提升。随着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对教育全要素的重塑,组织、人力治理与数智技术的融合将共同实现STEM教育的新质发展。为此,有关部门要开展STEM教育生态评价,助推发展规划落地;构建STEM教师胜任模型,促进专职教师成长;建设STEM教育数字资源,探索人机双师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TEM教育中的跨学科概念学习和理解
杨韵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  76-86.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5.007
摘要 ( 38 )   PDF(1937KB) ( 61 )   收藏
STEM教育作为科学实践与自我探索的教育主阵地,其教育品质的提升对于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后备科技人才尤为关键。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尽管许多STEM教学活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聚焦于单一技能训练或项目完成,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未给予充分的关注,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起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实现从单一学科视角向跨学科思维模式的转变。因此,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教学策略应运而生,其核心旨在STEM实践中深入思考和提炼跨学科概念。通过这一方法,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框架,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多学科知识连接体系,并掌握贯通多个学科领域的共性规律和基本原理,增强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能力。这一创新理念不仅丰富和完善了STEM教育的教学手段和理论基础,同时为教师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教学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新质人才需求的STEAM培育机制研究
王卓玉, 于灏媛, 王琳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  87-96.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5.008
摘要 ( 41 )   PDF(1048KB) ( 46 )   收藏
教育是缓解新质生产力与人才供需矛盾的核心策略,而基础教育则是塑造新质人才不可或缺的基石。为夯实未来新质人才的培育基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应紧密围绕新质人才的需求,构建一套高效的人才培育机制,助力学生顺利转型为新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复合型教育目标的引导、跨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组以及个性化教育策略的定制,为STEAM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赋能新质人才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了满足新质人才培育的多维需求,教育工作者需从五个关键层面重新构建STEAM教育培育机制:核心培育理念的重塑、根本培育目标的明确、基础培育条件的强化、首要培育策略的制定和关键培育基石的稳固。为了推动STEAM教育在新质人才培育方面更好地适应数智化时代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STEAM教育的高效运行,完善其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虚实联通的STEAM教育空间,提升教师的STEAM素养,并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STEAM人才培育新生态。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力推动STEAM教育在培育新质人才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为新时代的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与管理
ESG表现会影响企业股权资本成本吗?
霍晓萍, 赵芸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  97-116.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5.009
摘要 ( 15 )   PDF(1182KB) ( 20 )   收藏
践行ESG发展理念是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我国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ESG表现对企业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表现对企业股权资本成本有显著的负向影响;ESG表现通过缓解委托代理成本和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企业股权资本成本;异质性分析表明,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的企业以及低能耗企业的ESG表现对于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此研究有助于理解企业通过提升ESG表现保护股东利益的内在逻辑,对推动我国企业ESG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经验检验
郭晗, 连智聪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  117-134.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5.010
摘要 ( 17 )   PDF(1141KB) ( 10 )   收藏
在当前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的背景下,深入探索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数实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结构化数据、微观数据与文本数据测度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沪深A股上市企业2011—2020年数据测度企业生产率,进一步研究数字经济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在使用工具变量法、替换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计算方式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反映了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运营规模的扩张、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人力资本的升级和融资约束的缓解,从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存在地区、行业及企业异质性的影响,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高技术行业的企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较高的企业高质量发展受到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研究结论拓展了数字经济效应在微观层面的研究范畴,为我国政府优化数字经济政策和企业制定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文新探
论“新礼教”及其“情理儒学”哲学基础
黄玉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  135-144.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5.011
摘要 ( 11 )   PDF(1038KB) ( 3 )   收藏
“新礼教”是当代儒家哲学前沿的一个理论建构,旨在回应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礼教”的简单化否定,建设一种现代性的儒家伦理政治的教化理论体系。新礼教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缘情制礼,以礼为教。其所谓“礼”,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其所谓“情”,则不仅指“情感”,而且指“事情”,即普遍的情感与它所适应的特定时代生活方式的实情。新礼教的这种理论建构,有其深层的哲学基础,尽管这种基础目前尚未在学理上充分展开。这个基础就是“情理哲学”或“情理儒学”。它呈现为一种多层级的奠基关系,即:情感存在论→情理本体论→情义伦理学→新礼教。新礼教最具独创性的思想之一,是礼教的历史形态与社会主体的历史形态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揭明现代性的新礼教的时代特征乃是公民的“自我教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归属——责任鸿沟争论及回应
曲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  145-154.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5.012
摘要 ( 21 )   PDF(1051KB) ( 17 )   收藏
责任鸿沟一经提出即引发了学界广泛而激烈的道德争论,主要包括肯定、否定和解决主义三大立场。这场争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重性和责任概念的复杂性密切相关。一方面,人工智能兼具自主体与技术工具的双重特征,决定了人类自主体和人工智能均与机器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均可视为机器行为的实施者。另一方面,道德责任在不同的语境下往往意味着非常不同但又有一定逻辑联系的意思。人工智能的发展造成了不同类型责任归属的分离,也造成了其在某些责任归属上的撕裂。但从人工智能的责任链来看,责任链始终是完整的,不存在所谓的责任鸿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