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4): 122-136.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4.010
郭韬, 薛玉, 卢叶
GUO Tao, XUE Yu, LU Ye
摘要: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管团队认知如何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从而实现产品和服务价值增值,既是科学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难题。以2022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高阶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管的数字经济认知水平和认知独特性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在高管认知水平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高管认知独特性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地区数字化水平在高管认知水平、高管认知独特性与动态能力的关系中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从认知与能力视角揭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及规律。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商业模式,可采取有效措施:在企业层面,进一步提升高管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意识和信念准则;在政府层面,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数字经济政策,提升区域内数字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 F492
[1] 鲁钊阳,邓琳钰,黄箫竹,等.数字经济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3(12):175-184. [2] 裴军,周娅,彭张林,等.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运作:从平台型企业到平台型供应链[J].管理世界,2023(1):226-240. [3] Zhu Y, Jin S. How does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banks improve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performance?[J]. Systems,2023,11(7):328. [4] Teece D J.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2-3): 172-194. [5] Mezger F. Toward a capability-based conceptualization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nsights from an explorative study[J]. R&D Management, 2014, 44(5): 429-449. [6] 林菁菁,张雁鸣,苏敬勤.从资源拼凑到资源协奏——一个制度情境视角的解释[J].管理评论,2021(10):249-262. [7] Hambrick D C, Mason P A. 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8] Wang D, Luo Y, Hu S, et al. Executives’ ESG cognition and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evidence based on executives’ personal microblog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2,13. [9] Martins L L, Rindova V P, Greenbaum B E. Unlocking the hidden value of concepts: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15,9(1): 99-117. [10] 余芬,樊霞.高管认知、行业管制与企业创新持续性[J].科研管理,2022(12):173-181. [11] 尹剑峰.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基于企业家认知的理论视角[J].技术经济,2018(7):88-98. [12] Bacon-Gerasymenko V, Eggers P J. The dynamics of advice giving by venture capital firms: antecedents of managerial cognitive effort[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9,45(4): 1-29. [13] He L, Fang J. CEO overpayment and dismissal: the role of attribution and attention[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16,24(1):24-41. [14] 胡望斌,张玉利,杨俊.同质性还是异质性:创业导向对技术创业团队与新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J].管理世界,2014(6):92-109,187-188. [15] 周建,李小青.董事会认知异质性对企业创新战略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2(6):1-12. [16] 应倩滢,陈衍泰.数字化新情境下高管认知对产品创新的影响[J].科研管理,2023(3):167-178. [17] 张军,许庆瑞.管理者认知特征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8(4):1-9. [18] 杨林,和欣,顾红芳.高管团队经验、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突变:管理自主权的调节效应[J].管理世界,2020(6):168-188. [19] 余浩,刘文浩,陈崇.高管团队认知交互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20):145-152. [20] 庞长伟,王琼,刘丽雯.创业企业高管团队认知与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被调节的中介效应[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1(4):97-110. [21] 李后建,张宗益.管理层风险激励模式、异质性与企业创新行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5):53-67. [22] 张璐,周琪,苏敬勤,等.新创企业如何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基于资源行动视角的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19(9):219-230. [23] 马鸿佳,张弼弘,唐思思.新创企业惯例形成过程与能力关系的机制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6):55-68. [24] 李盼盼, 乔晗, 郭韬. 数字化水平对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跨层次作用研究[J]. 科研管理, 2022(11): 11-20. [25] 周飞,孙锐.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 2016(11):1674-1680. [26] 梁敏,曹洪军,王小洁.高管环保认知、动态能力与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09-216. [27] 杨梦洁.中部地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评价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23(2):79-88. [28] 肖静,曾萍,章雷敏.地区数字化水平、绿色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J].华东经济管理,2023(4):1-12. [29] 肖仁桥,沈佳佳,钱丽.数字化水平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双元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24):106-115. [30] 卫力,张秀,赵振.数字化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3(1):181-190. [31] Duriau V J, Reger R K, Pfarrer M D.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analysis literature in organization studies: research themes, data sources, and methodological refinements[J].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2007, 10(1): 5-34. [32] 陈守明,唐滨琪.高管认知与企业创新投入——管理自由度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2(11):1723-1734. [33] 吴非,胡慧芷,林慧妍,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1(7):130-144. [34] 李寿喜,赵帅,岳成浩.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工业技术经济,2023(6):26-35. [35] Hanley W K, Hoberg G.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IPO prospectuses[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23(7):2821-2864. [36] 李君锐, 买生. 数字金融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J]. 管理评论, 2023(6): 82-91. [37] 王炳成,麻汕,马媛.环境规制、环保投资与企业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创新——以股权融资为调节变量[J].软科学,2020(4):44-50. [38] Wang C L, Ahmed P K. Dynamic capabilities: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7, 9(1):31-51. |
[1] | 姚树俊, 许俊宝. 中国数字经济安全测度及空间演变特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4): 137-155. |
[2] | 王立勇, 许娇, 冯涵一. 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强度: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经验证据[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115-127. |
[3] | 周绍东, 邹赛, 姚彤昕. 以智能化生产组织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6): 19-29. |
[4] | 王伟新, 王晨光, 殷徐康. 回不去的家乡:数字经济发展、就业质量与农民工返乡意愿[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6): 30-45. |
[5] | 郭晗, 连智聪. 城市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经验检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5): 117-134. |
[6] | 佟家栋, 张千. 数字经济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88-96. |
[7] | 蒋震, 杨一帆. 关于优化税制结构及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3): 59-67. |
[8] | 向超, 包丽平, 王小华. 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理论关照、政策检视与实践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6): 120-132. |
[9] | 席卫群, 杨青瑜. 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税收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5): 87-101. |
[10] | 钞小静, 孙艺鸣, 王灿. 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2): 120-135. |
[11] | 谭海波, 郭倚彤. 均衡与适配:地方政府数字经济政策的文献量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偏好”的分析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5): 100-116.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