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4): 137-155.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4.011
姚树俊1, 许俊宝2
YAO Shu-jun1, XU Jun-bao2
摘要: 在数字中国的建设进程中,安全逐步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运用2011—2021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中国数字经济安全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熵权—变异系数法的几何平均值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系统检验中国数字经济安全水平及动态演进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在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流通环境、经济发展韧性、绿色低碳发展和风险监测水平等五个维度中,绿色低碳发展指数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风险监测水平指数始终低于其他维度;第二,中国数字经济安全水平整体为“稳步攀升—波动下滑”趋势,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安全水平高于整体、中部和西部,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安全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第三,中国数字经济安全发展较为稳定,在连续两年之间跨层级转变的概率较低。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数字经济安全状况的区域差异和演变趋势。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数字经济安全水平,可采取措施:完善数字经济安全体系,优化数据要素流通环境;打造数字安全联通体系,缩小各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发挥空间联动效应,强化区域风险监控。
中图分类号: F125.7
[1] 徐绮爽,王宝顺.数字经济与区域间横向税收分配失衡——基于税收与税源背离现象的考察与实证检验[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3(3):82-96. [2] 王军,朱杰,罗茜.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演变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7):26-42. [3] 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10):65-76. [4] 王雄,黄云,任晓航,等.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2(7):1770-1781. [5] 刘军,杨渊鋆,张三峰.中国数字经济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0(6):81-96. [6] 任保平,张陈璇.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安全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构建[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2(2):1-13. [7] 尹西明,陈泰伦,金珺,等.数字基础设施如何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基于中国279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3(12):90-101. [8] Frolova E E, Polyakova T A, Dudin M N, et al.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Russia in the digital economy: the economic and legal aspects[J].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in Law and Economics, 2018, 9[1 (31)]: 89-95. [9] 郎平,郎昆.统筹发展和安全视野下的数字经济治理绩效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8):87-108,166-167. [10] Teoh C S, Mahmood A K.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strategies for digital economy[C]//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s (ICRIIS). IEEE, 2017: 1-6. [11] 王晓红,陶育华,包英男.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3(3):62-68. [12] 曹薇,赵伟,司玉静.数字经济对低碳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分析[J].软科学,2023(9):47-54. [13] 王定祥,吴炜华,李伶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及机制分析[J].改革,2023(7):90-104. [14] 杨仁发,郑媛媛.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及韧性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8):69-89. [15] 韩贺洋,周全,韩俊华.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双风险”演变机制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23(3):98-106. [16] 谷城,张树山.产业链韧性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3(6):123-139. [17] 王谦,付晓东.数据要素赋能经济增长机制探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1(4):55-66. [18] 彭影,李士梅.创新与低碳政策的绿色经济转型效应——基于数据要素流动环境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23(8):69-79. [19] 甄珍,王凤彬.逆境事件冲击下全球价值链系统韧性的动态演化——基于嵌入性多案例的纵向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2(10):174-192. [20] 姚树俊,董哲铭.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测度与空间动态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23(3):32-47. [21] 魏敏,魏海湘,许锐.数字经济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4):59-70. [22] 汤长安,赵新伟.中国数字经济风险测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2):55-62. [23] 范子英,张航,陈杰.公共交通对住房市场的溢出效应与虹吸效应:以地铁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8(5):99-117. [24] 张思思,马晓钰,崔琪.中国城市韧性的时空动态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3(3):110-115. [25] 杨向阳,汪洁,刘备.中国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J].经济纵横,2023(7):87-99. [26] 陈培阳,朱喜钢.中国区域经济趋同:基于县级尺度的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J].地理科学,2013(11):1302-1308. [27] 陈锦其.面向共同富裕的数字经济赋能机制、失序风险和政策向导[J].浙江学刊,2023(4):141-148. [28] 陈晓东,常皓亮.数字经济可以增强产业链安全吗?——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3(3):15-24. |
[1] | 郭韬, 薛玉, 卢叶.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管认知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4): 122-136. |
[2] | 王立勇, 许娇, 冯涵一. 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强度: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经验证据[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115-127. |
[3] | 周绍东, 邹赛, 姚彤昕. 以智能化生产组织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6): 19-29. |
[4] | 王伟新, 王晨光, 殷徐康. 回不去的家乡:数字经济发展、就业质量与农民工返乡意愿[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6): 30-45. |
[5] | 郭晗, 连智聪. 城市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经验检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5): 117-134. |
[6] | 佟家栋, 张千. 数字经济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88-96. |
[7] | 蒋震, 杨一帆. 关于优化税制结构及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3): 59-67. |
[8] | 向超, 包丽平, 王小华. 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理论关照、政策检视与实践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6): 120-132. |
[9] | 席卫群, 杨青瑜. 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税收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5): 87-101. |
[10] | 钞小静, 孙艺鸣, 王灿. 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2): 120-135. |
[11] | 谭海波, 郭倚彤. 均衡与适配:地方政府数字经济政策的文献量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偏好”的分析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5): 100-116. |
[12] | 韩莹莹, 蔡丽容, 李蓓.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线测度——基于中国劳动力调查数据库的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51-59.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