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Vol. 54 ›› Issue (3): 1-10.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8.03.001

• 珍稀文献研究 •    下一篇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

陈延斌, 王伟   

  1. 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江苏徐州221116
  • 收稿日期:2018-02-15 出版日期:2018-05-20 发布日期:2018-07-12
  • 作者简介:陈延斌,男,江苏丰县人,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首席专家。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14ZDB007);贵州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传统家礼文献整理与研究”(16GZGH06)

  • Received:2018-02-15 Online:2018-05-20 Published:2018-07-12

摘要: 礼学一直是传统经学研究的重心,而家礼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社会治家、齐家、教家的重要制度文化。家礼及其文献产生于先秦,宋代以降家礼文献大量出现,随之研究渐多,尤其是近年来学者们从家礼的功用、家礼的发展历程和演进规律,家礼的基本内容,朱熹《家礼》,家礼对古代宗族和社会的影响,传统家礼资源的现代价值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探讨。近年来传统家礼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取得了一批成果,但传统家礼文献缺少系统全面的搜罗集成与整理校勘;家礼研究也存在着不足,包括综合性和通论性研究成果尚少,缺乏对家礼发展、演变的整体把握,过于倾向文本研究,在传统家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影响了优秀家礼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 礼, 传统家礼, 家礼文献

中图分类号: 

  • K204
[1]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2] 陆益龙.中国历代家礼[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3] 李晓东.中国封建家礼[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
[4] 王美华.世家旧族与唐代家礼修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38-42.
[5] 张国刚.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J].史学月刊,2005(5):5-7.
[6] 陆睿.中国传统家礼文献叙录[D].杭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12.
[7] 罗小红.唐代家礼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
[8] 王志跃.明代家礼文献考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4):64-67.
[9] 陈来.儒家“礼”的观念与现代世界[J].孔子研究,2001(1):4-12.
[10] 彭林.三礼研究入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
[11]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259.
[12] (日)井上彻.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从宗法主义角度所作的分析[M].钱航,译;钱圣音,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1.
[13]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O].清光绪三十四年澹雅书局刻本.
[14]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O].清同治十二年六安涂氏求我斋刻本.
[15] (清)黄宜中.从宜家礼[O].清乾隆十四年三让睦记刻本.
[16] (清)颜元.习斋记余[O].民国十二年四存学会排印本.
[17] 赵克生.称情立文执中为礼:吕坤礼学思想述论[J].中州学刊,2011(6):143-147.
[18] 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290-291.
[19] 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96.
[20] 胡晓明,傅杰.释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382.
[21]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683.
[22] 杨宽.古史新探[M].北京:中华书局,1965:234.
[23]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0-53.
[24] 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9-14.
[25] 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
[26]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
[27] 吴丽娱.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先秦卷·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4.
[28]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9-25.
[29] 王美华.承古、远古与变古适今:唐宋时期的家礼演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7-133.
[30] 赵克生.修书、刻图与观礼:明代地方社会的家礼传播[J].中国史研究,2010(1):125-144.
[31] 翟瑞芳.宋代家礼的立制与实践[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07:16-17.
[32] 甘怀真.唐代家庙礼制研究[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1:136.
[33] 张文昌.中国中古家礼的编纂与发展[J].东吴历史学报,2010(23):1-84.
[34] 周愚文.司马光的家训内涵及其对宋代家族教育的影响[J].台湾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类),2005(2):1-12.
[35] 吕妙芬.明清士人在家拜圣贤的礼仪实践[J].台大历史学报,2016(57):229-268.
[36] 杨建宏.论宋代家训家范与民间社会控制[J].船山学刊,2005(1):60-62.
[37] 赵克生.家礼与家族整合——明代东山葛氏的个案分析[J].求是学刊,2009(2):126-132.
[38] 杨逸.浦江郑氏家族的《家礼》实践——以家族祭祀活动为中心[J].文化遗产,2016(6):111-122.
[39] 何斯琴.宋代以降的家礼实践与乡村礼俗重建[J].社会治理,2016(1):126-131.
[40] 科大卫.明清社会和礼仪[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96.
[41] 陈延斌,张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文化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8):56-66.
[42] 杨华.中国古代的家礼撰作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27-133.
[43] 张中秋.家礼与国法的关系、原理、意义[J].法学,2005(5):45-53.
[44] 陈一秀.中国传统家礼的家庭德育价值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32-47.
[45] 王蓉,孙晋书.从《朱子家礼》看儒家的家庭伦理观[J].才智,2011(17):208.
[46] 詹祥粉.《颜氏家训》伦理思想的特征及其现代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9(1):123-126.
[47] 陈延斌.论司马光的家训及其教化特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24-29.
[48] (日)谷川道雄.六朝士族与家礼——以日常礼仪为中心[C]//高明士.东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一):家族、家礼与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6.
[49] (韩)韩基宗.从法制的观点浅谈韩国传统社会的家礼[C]//高明士.东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一):家族、家礼与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6.
[50] 周鑫.《朱子家礼》研究回顾与展望[C]//常建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2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432-446.
[51] (日)吾妻重二.朱熹《家礼》实证研究[M].吴震,郭海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13.
[52] 任慧峰,范云飞.六朝礼学与家族之关系再探[J].孔子研究,2016(3):79-87.
[53] 何斯琴.宋明士庶礼书述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72-76.
[54] 冯会明.以礼化民 乡约善俗——乡村治理的路径探析[J].管子学刊,2017(2):100-103.
[1] 吴全兰. 西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及其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37-42.
[2]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17.
[3]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24.
[4] 周艳鲜. 从古代礼器看骆越民族的审美意趣[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71-7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magtech. 测试发布文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1(1): 1 .
[2] magtech. 测试最新录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 (): 1 .
[3]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4]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5]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6]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7]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8]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9]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10] 李潇. 完善我国人格权立法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55 -60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