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Vol. 37 ›› Issue (3): 187-195.doi: 10.16088/j.issn.1001-6600.2019.03.022
• • 上一篇
熊小菊1,2,3,廖春贵1,2,3,胡宝清1,2*,陈月连3,朱海珍3
XIONG Xiaoju1,2,3, LIAO Chungui1,2,3, HU Baoqing1,2*, CHEN Yuelian3, ZHU Haizhen3
摘要: 为探索广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利用遥感数据、土壤数据和海拔高程数据,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城市、土壤、海拔高度的植被NPP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广西植被NPP值(以碳累积量计)在578.51~870.48 g·m-2·a-1波动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梧州、防城港的植被NPP值较高。(2)广西6.45%区域的植被NPP处于重度变异状态,65.25%区域的植被NPP处于中度变异,28.30%区域的植被NPP处于轻度变异状态。(3)植被NPP对气温降水的变化响应不够显著。(4)红壤、石灰土、粗骨土地区的植被NPP呈下降趋势,而砖红壤地区的植被NPP呈增加趋势。(5)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NPP差异较大,总体变化呈“增加-下降-增加-下降”的趋势。
中图分类号:
[1] 孙睿,朱启疆.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季节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0,55(1):36-45. [2] 张镱锂,祁威,周才平,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分异[J].地理学报,2013,68(9):1197-1211. [3] 王琳,景元书,李琨.江苏省植被NPP时空特征及气候因素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11):2529-2533. [4] 刘刚,孙睿,肖志强,等.2001—2014年中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7,37(15):4936-4945. [5] 王芳,汪左,张运.2000—2015年安徽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J].生态学报,2018,38(8):2754-2767. [6] 仲晓春,陈雯,刘涛,等.2001—2010年中国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9):16-22. [7] 李登科,王钊.基于MOD17A3的中国陆地植被NPP变化特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8,27(3):397-405. [8] 王亚林,龚容,吴凤敏,等.2001—2013年中国灌木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17,41(9):925-937. [9] 李恒凯,欧彬,刘雨婷.基于MOD17A3的南岭山地森林区植被NPP时空分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32(6):197-202. [10]穆少杰,李建龙,周伟,等.2001—2010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3,33(12):3752-3764. [11]赵婷,赵伟,张义,等.2001—2015年北方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0):243-248. [12]王雪,于德永,郝蕊芳,等.深圳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4(3):357-364. [13]熊小菊,廖春贵,胡宝清.基于遥感数据的广西植被变化特征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18(11):123-128. [14]廖春贵,陈月连,熊小菊,等.2007—2016年广西植被覆盖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6(2):118-127. [15]覃小群,梁茂珍,陈阵.基于GIS的广西岩溶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4):103-106. [16]胡宝清,金姝兰,曹少英,等.基于GIS技术的广西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04(1):103-107. [17]闫妍,胡宝清,侯满福,等.广西岩溶区县域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5(4):145-153. [18]廖春贵,胡宝清,熊小菊,等.广西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响应[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8,38(2):178-184. [19]王梦飞,黄松.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6(3):144-150. [20]黄馨娴,胡宝清.广西区域经济极化时空格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5):17-22. [21]李燕丽,潘贤章,王昌昆,等.2000—2011年广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J].生态学报,2014,34(18):5220-5228. [22]周爱萍,向悟生,姚月锋,等.广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演变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植物,2014,34(5):622-628,588. [23]刘双,阮宏华.基于地统计学的广东省和广西省森林生物量和NPP空间格局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3,32(9):2502-2509. [24]荣检,胡宝清,闫妍.广西西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7,36(4):1020-1028. [25]王钊,李登科.2000—2015年陕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6):1876-1884. [26]池源,石洪华,孙景宽,等.近30年来黄河三角洲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8,38(8):2683-2697. [27]廖春贵,熊小菊,胡宝清,等.广西不同岩性植被覆盖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响应[J].生态经济,2018,34(6):168-173. [28]张仁平,冯琦胜,郭靖,等.2000—2012年中国北方草地NDVI和气候因子时空变化[J].中国沙漠,2015,35(5):1403-1412. [29]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0]罗文玮,赖日文,陈思雨,等.基于NDVI的福建省植被变化特征分析[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6,36(2):141-147. [31]马士彬,安裕伦,杨广斌.基于GIS的喀斯特区域不同岩性基底植被NDVI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202-206,212. [32]GULBEYAZ O, BOND-LAMBERTY B, AKYUREK Z, et al. A new approach to evaluate the MODIS annual NPP product (MOD17A3) using forest field data from Turke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8, 39(8):2560-2578. [33]ZHEN L I, PAN J.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2001 to 2012[J].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2018,12(1):108-124. |
[1] | 凃耀军.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刻的信仰契约特性、社会治理功能及其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21-27. |
[2] | 谭培文, 吴全兰. 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研究——以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24-30. |
[3] | 陈炜, 高翔.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64-70. |
[4] | 王德明. 论《挹苏楼同人诗钞》——“广西历代文学总集研究”之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73-77. |
[5] | 杜海军. 广西石刻在我国文献史上的独特贡献——广西石刻研究之八[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6): 1-5. |
[6] | 徐莉. 广西幼儿园课程百年之演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152-159. |
[7] | 郭曦. 产业融合视阈下广西茧丝绸产业发展问题探析——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引发的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4): 15-19. |
[8] | 袁俊杰,韦璇. 广西古人类学研究新进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21-27. |
[9] | 黄松,李燕林.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质公园建设及特色旅游开发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2): 1-8.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