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Vol. 51 ›› Issue (6): 130-136.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6.022
韦义平1,2,周婷婷1,2,张家苗1,2,牟坚琼1,2
WEI Yi-ping1,2, ZHOU Ting-ting1,2, ZHANG Jia-miao1,2, MOU Jian-qiong1,2
摘要: 为了探讨初中生感戴状况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以及学业情绪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采用初中生感戴问卷和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对两所普通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学生语文、英语、数学三门学科的学业成就作关联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生感戴体验正向倾向显著,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年级差异不显著。(2)初中生积极学业情绪体验高于消极学业情绪体验,年级差异不显著,女生在积极高唤醒和消极高唤醒两种情绪体验上显著高于男生。(3)学生学业成就与感戴、积极学业情绪呈正相关,与消极学业情绪呈负相关,人物取向感戴通过积极高唤醒、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形成间接效应,而事物取向感戴、道德取向感戴则通过其余因素产生更为间接的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初中的感戴、学业情绪都以正向体验为主,女生比男生的体验更深刻,感戴通过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泛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
[1] Pruyser P W. The minister as diagnostician: Personal problems in pastoral perspective[M].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6. [2] 刘建岭. 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 开封: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5. [3] 聂丽萍. 初中生感戴现状调查[J]. 山东省团校学报, 2012(2): 37-39. [4] 董霞,张宁,姜婷娜. 感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8): 953-955. [5] 祝伟娜. 初中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08. [6] 张敏,张萍,卢家楣. 感戴情绪的发生条件:认知评价的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3): 380-384. [7] 孙配贞,郑雪,余祖伟. 初中生感戴、自尊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6): 750-752. [8] 孙配贞,郑雪,余祖伟. 初中生感戴状况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1): 67-72. [9] 廖军和,欧阳儒阳,左春荣,等. 贫困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4): 722-724, 728. [10] 李霞,张建新,张镇. 大学生互惠倾向与生活满意度:感戴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1): 129-132. [11] 文超,张卫,李董平,等. 初中生感恩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6): 598-605. [12] 喻承甫,吴慧婷,刘国锐. 青少年感恩的现状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4): 444-446. [13] 董妍,俞国良. 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J]. 心理学报, 2007, 39(5): 852-860. [14] 陆桂芝,庞丽华. 初中1~3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J]. 教育探索, 2008(12): 124-125. [15] 俞国良,董妍. 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学业情绪特点的比较研究[J]. 心理科学, 2006, 29(4): 811-814. [16] 董妍,俞国良. 青少年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 心理科学, 2010(4): 934-937. [17] 郭倩. 初中生感戴、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13. [18] 赵国祥,陈欣. 初中生感戴维度研究[J]. 心理科学, 2006, 29(6): 1300-1302. [19] Emmons R A, Shelton C M. Gratitude and the scie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J].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02: 459-471. [20] Gordon A K. What are children thankful for? An archival analysis of gratitude before and after the at tacks of September[J].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25: 541-553. [21] 王艳丽. 基于气质评定的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研究[D]. 沈阳:辽宁师范大学, 2013. [22] Johnson H D, Brady E, Mcnair R, et al. Identity as a moderator of gender differencese in the emotional closeness of emerging adults same and cross-sex friendships[J]. Adolescence, 2007, 42: 1-23. |
[1] | 孙配贞, 贾茹, 林泉. 社会转型期初中生孝道观念特点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101-107.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