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Vol. 53 ›› Issue (2): 81-88.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7.02.013

• 文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新媒体语境下诗与公众世界的关系新变

罗小凤   

  1.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 收稿日期:2016-11-16 出版日期:2017-03-20 发布日期:2018-07-16
  • 作者简介:罗小凤(1980-),湖南武冈人,广西师范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诗与公众世界之关系新变化研究”(15XZW035)

Study on New Changes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ublic World under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LUO Xiao-feng   

  1.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China
  • Received:2016-11-16 Online:2017-03-20 Published:2018-07-16

摘要: 诗与公众世界的关系是诗歌发展与嬗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诗学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新媒体提供的各种传播方式和公共平台,诗的传播更为便捷、快速、广泛,因而,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中诗与公众世界的隔离状态,新世纪以来诗与公众世界的关系已发生诸多变化,关涉到诗人对待公众世界的姿态、诗的传播平台、社会功能、艺术形式与言说策略等诸方面,改变了新世纪诗歌的发展态势,但学界对此一直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诗, 公众世界, 新媒体, 新变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ublic world is a crucial poetic problem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mutation of poetr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due to the various modes of transmission and public platforms offered by new media, the propagation of poetry has become more convenient, rapid and widespread; therefore, comparing with the isolating state between poetry and public world in personal writing since 1990s, many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ublic world, concerning the attitudes of poets toward the public world, the transmission platform, the social function, the art form, the discourse strategy and so on, which have chang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oetry of the new century. However, few systematic and deep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in this academic field so far.

Key words: poetry, public world, new media, new changes

中图分类号: 

  • I227
[1] 王小妮.重新做一个诗人[J].作家,1996(6):53-56.
[2] 林贤治.新诗:喧闹而空寂的九十年代[J].西湖,2006 (5):70-77.
[3] 梁平.诗歌: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J].星星诗刊,2006(1):1-4.
[4] 张桃洲.1990年代诗歌“遗产”——新世纪诗界观察札记[J].理论与创作,2010(4):40-43.
[5] 李少君.草根性与新诗的转型[M]//21世纪诗歌精选·草根诗歌特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6] 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M]//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
[7] 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M]//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
[8] 宫承波,范松楠.网络文化公共性建设中的知识分子作为[J].山东社会科学,2012(8):90-93.
[9] 罗振亚.喧嚣背后的沉寂与生长:新世纪诗坛印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6-51.
[10] 李元胜.五人谈:诗歌与公共生活[J].人民文学,2010(2):204-208.
[11] 艾伦·退特.诗人对谁负责[M]//赵毅衡.“新批评”文集.牛抗生,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2] 刘旭.底层能否摆脱被表述的命运[J].天涯,2004 (2):47-51.
[13] 李少君.全民写诗的“草根”时代[N].新京报,2015-01-24.
[14] 刘洁岷.面对灾难或重大社会问题 诗歌何在 诗人何为[J].诗探索,2009(1):26-34.
[15] 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16] 从容.我与诗歌的跨界传播与实验[J].诗歌月刊,2014(3):96-97.
[17] 路也.末日·诗歌[N].齐鲁晚报,2013-02-05(8).
[18] 阿奇保德·麦克里希.诗与公众世界[M]//朱自清.新诗杂话. 作家书屋,1947.
[19] 张松建.现代诗的再出发: 中国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潮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0] 陈超.有关“地震诗潮”的几点感想[J].南方文坛,2008(5):30-31.
[21] 吴晓东.后工业时代的全景式文化表征——评欧阳江河的《凤凰》[J].东吴学术,2013(5):39-54.
[22] 李祖德.苦难叙事、人民性与国族认同——对当前“地震诗歌”的一种价值描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4):28-33.
[1] 周苇风. 汉乐府《艳歌罗敷行》文体考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96-105.
[2] 曲景毅, 王治田. 论《唐诗艳逸品》之版本与文献问题——兼谈其作为晚明商业出版物之特色[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20-29.
[3] 胡大雷. 文学新动力与建安诗歌兴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140-146.
[4] 刘玉珺. 论越南诗人阮秉谦《白云庵诗集》中的唐音宋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90-97.
[5] 王德明. 论《挹苏楼同人诗钞》——“广西历代文学总集研究”之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73-77.
[6] 刘思彤. 新媒体环境下广西传媒产业报网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121-126.
[7] 王瑜. 文学史传统与穿越小说的青春想象——网络小说的青春主题研究之五[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64-73.
[8] 杨四平. 现代汉诗听觉段位的隐喻性叙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69-75.
[9] 陈卫. 自媒体时代的中国诗歌发展、走向及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76-80.
[10] 景立鹏. “我的诗篇”:从“文本”到“现象”——中国当代工人诗歌文化矛盾[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89-95.
[11] 张彦. 论《三管英灵集》的收录标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6): 12-16.
[12] 刘强. 消费者科技创新性集群对新媒体采纳行为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2): 170-17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magtech. 测试发布文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1(1): 1 .
[2] magtech. 测试最新录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 (): 1 .
[3]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4]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5]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6]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7]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8]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9]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10]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