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Vol. 53 ›› Issue (2): 81-88.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7.02.013
罗小凤
LUO Xiao-feng
摘要: 诗与公众世界的关系是诗歌发展与嬗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诗学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新媒体提供的各种传播方式和公共平台,诗的传播更为便捷、快速、广泛,因而,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中诗与公众世界的隔离状态,新世纪以来诗与公众世界的关系已发生诸多变化,关涉到诗人对待公众世界的姿态、诗的传播平台、社会功能、艺术形式与言说策略等诸方面,改变了新世纪诗歌的发展态势,但学界对此一直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1] 王小妮.重新做一个诗人[J].作家,1996(6):53-56. [2] 林贤治.新诗:喧闹而空寂的九十年代[J].西湖,2006 (5):70-77. [3] 梁平.诗歌: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J].星星诗刊,2006(1):1-4. [4] 张桃洲.1990年代诗歌“遗产”——新世纪诗界观察札记[J].理论与创作,2010(4):40-43. [5] 李少君.草根性与新诗的转型[M]//21世纪诗歌精选·草根诗歌特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6] 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M]//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 [7] 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M]//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 [8] 宫承波,范松楠.网络文化公共性建设中的知识分子作为[J].山东社会科学,2012(8):90-93. [9] 罗振亚.喧嚣背后的沉寂与生长:新世纪诗坛印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6-51. [10] 李元胜.五人谈:诗歌与公共生活[J].人民文学,2010(2):204-208. [11] 艾伦·退特.诗人对谁负责[M]//赵毅衡.“新批评”文集.牛抗生,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2] 刘旭.底层能否摆脱被表述的命运[J].天涯,2004 (2):47-51. [13] 李少君.全民写诗的“草根”时代[N].新京报,2015-01-24. [14] 刘洁岷.面对灾难或重大社会问题 诗歌何在 诗人何为[J].诗探索,2009(1):26-34. [15] 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16] 从容.我与诗歌的跨界传播与实验[J].诗歌月刊,2014(3):96-97. [17] 路也.末日·诗歌[N].齐鲁晚报,2013-02-05(8). [18] 阿奇保德·麦克里希.诗与公众世界[M]//朱自清.新诗杂话. 作家书屋,1947. [19] 张松建.现代诗的再出发: 中国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潮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0] 陈超.有关“地震诗潮”的几点感想[J].南方文坛,2008(5):30-31. [21] 吴晓东.后工业时代的全景式文化表征——评欧阳江河的《凤凰》[J].东吴学术,2013(5):39-54. [22] 李祖德.苦难叙事、人民性与国族认同——对当前“地震诗歌”的一种价值描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4):28-33. |
[1] | 周苇风. 汉乐府《艳歌罗敷行》文体考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96-105. |
[2] | 曲景毅, 王治田. 论《唐诗艳逸品》之版本与文献问题——兼谈其作为晚明商业出版物之特色[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20-29. |
[3] | 胡大雷. 文学新动力与建安诗歌兴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140-146. |
[4] | 刘玉珺. 论越南诗人阮秉谦《白云庵诗集》中的唐音宋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90-97. |
[5] | 王德明. 论《挹苏楼同人诗钞》——“广西历代文学总集研究”之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73-77. |
[6] | 刘思彤. 新媒体环境下广西传媒产业报网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121-126. |
[7] | 王瑜. 文学史传统与穿越小说的青春想象——网络小说的青春主题研究之五[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64-73. |
[8] | 杨四平. 现代汉诗听觉段位的隐喻性叙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69-75. |
[9] | 陈卫. 自媒体时代的中国诗歌发展、走向及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76-80. |
[10] | 景立鹏. “我的诗篇”:从“文本”到“现象”——中国当代工人诗歌文化矛盾[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89-95. |
[11] | 张彦. 论《三管英灵集》的收录标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6): 12-16. |
[12] | 刘强. 消费者科技创新性集群对新媒体采纳行为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2): 170-178.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