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Vol. 54 ›› Issue (2): 77-83.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8.02.011
吴大顺
WU Da-shun
摘要: 建安风骨的发生是从曹操“拟乐府”开始的。曹操推进礼乐文化建设促进了汉乐府在建安的广泛传播,汉乐府的音乐基础又决定着其“拟调”为主的创作方式。曹操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做法突破了东汉文人乐府在主题上的劝诫模式,其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突破了汉乐府“普世性”的抒情模式,从而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发展基调,引领了建安诗歌的创作风气。
中图分类号:
[1]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7] 吴大顺.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9] 王欣.汉魏之际文化秩序的变革与曹魏文学繁荣[J].学术交流,2013(6). [10]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 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万绳楠,整理.合肥:黄山书社,1987. [13]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4] 张可礼.三曹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3. [15] 夏传才.曹操集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 [16]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7] 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8] 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9] 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20]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1] 洪顺隆.魏文帝曹丕年谱暨作品系年[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9. [22] 王巍.曹植集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 |
[1] | 胡大雷. 文学新动力与建安诗歌兴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140-146.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