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Vol. 53 ›› Issue (6): 71-77.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7.06.011
周艳鲜1,2
ZHOU Yan-xian1,2
摘要: 古代礼器是追溯礼制文化源头的证物,它以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丰富的审美意蕴,反映其使用者的审美意识、观念、情趣与追求。大石铲和铜鼓是骆越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重要礼器,蕴含着深刻的礼文化内涵,反映了骆越民族与他者不同的审美意趣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基于广西境内石器和青铜器遗存的大量考古资料,梳理与分析大石铲和铜鼓的历史起源、遗存类型、文化涵义及其审美特征,可见大石铲和铜鼓艺术表现了骆越民族独特的造型审美意识、生发于宗教信仰的审美观念、散发出生态智慧的审美趣味以及他们的审美意趣发展中的变化之美。
中图分类号:
[1] 覃彩銮,付广华,覃丽丹. 骆越文化研究一世纪(上) [J]. 广西民族研究,2015(8):90-97. [2] 谢崇安.壮侗语族先民青铜文化艺术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 陈远璋.广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J]. 考古,2003(10):871-885. [4] 覃义生,覃彩銮. 大石铲遗存的发现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J]. 广西民族研究,2001(4): 76-82. [5] 何乃汉.骆越非百越族群说[J].广西民族研究,1998(4):29-36 . [6] 郑超雄,李光军.广西桂南“石铲遗址”试论 [J].考古与文物,1991(3):50-56. [7] 佟显仁,覃圣敏.广西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J].文物,1978(9):14-24. [8] 梁旭达.靖西县那耀村新石器时代遗址[M]//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9]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广西武鸣县岂旺、弄山岩洞葬发掘报告[M]//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 [10] 覃彩銮.骆越青铜文化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1986(2):32-40. [11] 梁景津.广西出土的青铜器[J].文物,1978(10): 93-96. [12] 韦仁义,郑超雄,周继勇.广西武鸣马头元龙坡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88(12):1-13. [13] 黄云忠.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山战国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8(12):14-22 . [14] 黄民贤. 武鸣独山岩洞葬调查简报[J].文物,1988(12):29-32.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田东发现战国墓葬[J]. 考古, 1979(6):492-494. [16]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恭城县出土的青铜器[J]. 考古, 1973(1):30-34,41,74-76. [17] 王克荣,蒋廷瑜.广西西林县普驮铜鼓墓葬[J].文物,1978(9):43-51. [18] 陈其复,黄振良.田东县出土两面“万家坝型”铜鼓填补了广西铜鼓发展序列的空白[J].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1993(9): 5 . [19] 陈其复,黄振良.广西田东县再次出土万家坝型铜鼓[J].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1994(10) :3 . [20] 王文光,翟国强. 铜鼓及铜鼓装饰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2004(4):19-24. [21] 陈远璋.广西左江岩画铜鼓图像的初步探讨[C]//中国铜鼓研究会.中国铜鼓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22] 王大道.云南铜鼓[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 [23] 刘世昌.从原始造型艺术看壮族先民审美意识的起源和发展[J].民族艺术, 1996(5):198-201. [24] 黄桂秋.壮族社会民间信仰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5] 张文馨.滇文化与民族审美[M].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26] 袁鼎生.整生论美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7] 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1997.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