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Vol. 53 ›› Issue (3): 39-45.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7.03.007
辉明, 徐海波
HUI Ming,XU Hai-bo
摘要: 香港和新加坡都曾遭英国殖民统治,在回归和独立之后都致力于国家认同的构建,然而所达到的效果却大相径庭。新加坡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在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促进了统一的国民意识的形成。我们应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根据香港实际情况,审慎对待本土意识,从改革国民教育、解决香港的经济问题和加快香港同大陆经济一体化三个方面着手,在承认双重认同与文化多元的基础上建构一元的国家意识,以促进港人从民族、文化和国家意义上的“人心”全面回归。
中图分类号:
[1] Nandy, A. The Intimate Enemy: Loss and Recovery of Self under Colonialism[M].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2] 李光耀. 风雨独立路——李光耀回忆录[M]. 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3] 李光耀. 新加坡之路——李光耀政论集[M]. 新加坡:国际出版编印,1967. [4] 李光耀. 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 Chee, Chan Heng. Singapore: the Politics of Survival 1965-1967[M].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6] 曹云华. 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及其培养[J]. 南洋问题研究,1989(4). [7] Singapore. Share Values[M]. Singapore: Singapore National Printers, 1991. [8] 刘兆佳.思考香港政治需从香港的独特性出发[J]. 港澳研究,2013(1). [9] 赛义德. 东方学[M]. 王宇根,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9. [10] 卡罗琳·凯奇. 杂志封面女郎:美国大众媒介中视觉刻板形象的起源[M].曾妮,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1] 吕大乐. 那似曾相识的七十年代[M]. 香港:中华书局,2012. [12] 周华山. 后殖民同志[M]. 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 [13] 弗兰克·韦尔什. 香港史[M].王皖强,黄亚红,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4] Memmi, Albert. Dominated man: Notes towards a Portrait[M]. New York: Orion Press, 1968. [15]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人的身份与国家认同调查结果[EB/OL]. http://www.com.cuhk.edu.hk/ccpos/b5/research/Identity_Survey%20Results_2014_CHI.pdf. [16] 邢立军,徐海波. 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和构建途径思考[J]. 宁夏社会科学,2014(4). [17] 新华社.香港回归第一天[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18] 新闻公报:行政长官在国民教育中心开幕典礼致辞全文[EB/OL].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601/21/P200601210141.htm. [19] 韦民. 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东盟研究新视角[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 洛枫. 流动风景:香港文化的时代记认[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1] 区,庄子. 惠特曼对郭沫若的影响中介——兼论借鉴外国文学过程中的本土意识[J].外国文学评论,1988(2). [22] 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 赵旭东,方文,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8. [23] 刘玉玲. 黑色的穆罕默德诞辰——1964年新加坡种族暴动[J]. 东南亚研究,2000(1). [24] 塞缪尔·亨廷顿. 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 程克雄,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5] Hobsbawn, E J.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6] 张友国.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何以可能[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27] 郭定平. 文化与民主[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8] 陈丽君. 香港同胞中国国民意识变化探析[J].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29] 胡洁人. 香港与内地冲突及化解之道[J]. 当代社科视野,2014(3). [30] 纳日碧力戈. 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31] 王剑峰. 多维视野中的族群冲突[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2] 韩福光,华仁,陈澄子. 李光耀治国之论[M]. 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
[1] | 罗彩娟. 从“归顺”到“靖西”:边疆地区壮族的国家认同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1-6.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