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Vol. 60 ›› Issue (2): 127-145.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2.010
申俊喜, 谢嘉欢
SHEN Jun-xi, XIE Jia-huan
摘要: 数字消费蕴含着巨大而持久的动能,是中国以内需市场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含量高、联动效应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纲举目张、执本末从的效力。综合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及省域数据测算各省份数字消费水平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系统考察数字消费发展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数字消费水平基本呈现逐年稳健增长的态势;数字消费通过本土市场—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网络效应显著促进了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消费内容数字化与消费方式数字化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均产生了积极影响,且消费内容数字化的效果更强;数字消费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及东部地区更加显著。进一步发展数字消费,有助于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中图分类号: F062.5
[1] 陈建,邹红,张俊英. 数字经济对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时空格局的影响[J]. 经济地理, 2022(9): 129-137. [2] 朱岩,石言. 数字经济的要素分析[J]. 清华管理评论, 2019(Z2): 24-29. [3] 刘维刚,赵玉琳. 应重新认识消费与生产的主从关系[J]. 经济纵横, 2014(8):29-35. [4] 杨巨,彭浩. 中国数字消费的区域普惠性及政治经济学解释[J]. 消费经济, 2022(3): 3-12. [5] 刘司可,方吉,彭玮. 数字时代相对贫困影响因素与组态治理研究[J]. 软科学, 2022(5): 21-27. [6] 张峰,刘璐璐. 数字经济时代对数字化消费的辩证思考[J]. 经济纵横, 2020(2): 45-54. [7] 戚聿东,褚席. 数字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 财经研究, 2021(7): 18-32, 168. [8] 陈林,张家才. 数字时代中的相关市场理论:从单边市场到双边市场[J]. 财经研究, 2020(3): 109-123. [9] 董晓松. 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6 (6): 53-63. [10] 徐梦周,胡青,吕铁. 信息消费能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吗?——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22 (8): 184-192. [11] 戚聿东,肖旭. 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J]. 管理世界, 2020(6): 135-152, 250. [12] 范合君,吴婷. 中国数字化程度测度与指标体系构建[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0(4): 3-12. [13] 刘军,杨渊鋆,张三峰. 中国数字经济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 2020 (6): 81-96. [14] 伍国勇,庞国光,汤钧惠,等. 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4): 15-27. [15] 刘晖,刘轶芳,乔晗,等.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9): 2296-2303. [16] 王辉,张月友. 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吗?——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J]. 产业经济研究, 2015 (1): 61-70, 82. [17] 吴金龙,傅康生,白俊红,等. 消费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理论逻辑与中国经验[J]. 经济学报,2023(1): 229-274. [18] 黄先海,张胜利.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选择:大国市场诱致[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11): 60-78. [19] 施卓宏,朱海玲. 基于钻石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体系构建[J]. 统计与决策, 2014(10):51-53. [20] 朴英爱,周鑫红,于鸿.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研发支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 2023(1): 70-79. [21] 任保全,王亮亮.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了吗?[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4(3):38-55. [22] 王欢芳,张幸,贺正楚,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20(11): 143-153. [23] 杨源源,于津平,杨栋旭. 融资约束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了吗?[J]. 经济评论, 2018(5):60-74. [24] 熊正德,詹斌,林雪. 基于DEA和Logit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J]. 系统工程, 2011(6): 35-41. [25] 李晶,井崇任. 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13 (4): 68-76. [26] 汪秋明,韩庆潇,杨晨.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政府补贴与企业行为——基于政府规制下的动态博弈分析视角[J]. 财经研究, 2014(7): 43-53. [27] 谭洪波,郑江淮,张月友,等. 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研究综述——兼论需求和创新对产业结构演变的作用[J]. 华东经济管理, 2012(5): 134-139. [28] 申俊喜,叶春梅. 市场规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TFP增长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数据[J]. 南大商学评论, 2020(1): 1-19. [29] 杨天宇,陈明玉. 消费升级对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带动作用: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J]. 经济学家, 2018(11): 48-54. [30] 申俊喜,沈佳,刘元雏. 消费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了吗?[J]. 南大商学评论, 2021(2): 1-21. [3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94-95. [32] Krugman Paul-R. 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trade[M]. The MIT Press, 1990. [33] Michael E Porter. 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0, 14: 15-34. [34] 冯伟,李嘉佳. 本土市场规模与产业升级:需求侧引导下的供给侧改革[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8(10): 13-26. [35] Kara A,Spillan J E,DeShields Jr. O W. The effect of a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a study of small-sized service retailers using MARKOR scale[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5,43(2): 5-118. [36] 荆文君,孙宝文. 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 经济学家, 2019(2): 66-73. [37] 林晓珊. 新型消费与数字化生活:消费革命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22(1): 36-45, 209. [38] Josef Zweimuller,Johann K Brunner. Innovation and growth with rich and poor consumers[J]. Metroeconomica, 2005, 56: 233-262. [39] 李杏,Chan M W Luke.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的进一步检验——基于中国东中西部不同时间阶段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 2009 (5): 84-93. [40] 徐梦周,吕铁. 数字经济领先市场建构:支撑机制与实践策略[J]. 学习与探索, 2019 (7): 92-98. [41] 鲁晓东,连玉君.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J]. 经济学(季刊), 2012(2): 541-558. [42] 郭峰,王靖一,王芳,等. 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 经济学(季刊), 2020(4): 1401-1418. [43] 朱喜安,魏国栋. 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探讨[J]. 统计与决策, 2015(2): 12-15. [44] 任曙明,吕镯. 融资约束、政府补贴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4(11): 10-23, 187. [45] 陈德萍,陈永圣. 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2007~2009年中小企业板块的实证检验[J]. 会计研究, 2011 (1): 38-43. [46] 刘亦文,欧阳莹.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时空特征与动态演进[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5): 52-61. [47] 吴自强. 我国居民消费环境的优化策略[J]. 现代经济探讨, 2015(8): 30-34. [48] 李晓娣,张小燕.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及其进化研究——基于共生度模型、融合速度特征进化动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9(4): 48-64. [49] 任保全,刘志彪,任优生.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出口还是本土市场需求[J]. 财经科学, 2016(12): 77-89. [50] 邱斌,尹威. 中国制造业出口是否存在本土市场效应[J]. 世界经济, 2010(7): 44-63. [51] 徐乙尹,王博,何俊. 行业关联、外资进入与出口质量——来自中国企业的微观证据[J]. 南方经济, 2022(11): 76-91. [52] 杜勇,张欢,陈建英. 金融化对实体企业未来主业发展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2): 113-131. [53] 余明桂,范蕊,钟慧洁. 中国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J]. 中国工业经济, 2016(12): 5-22. |
[1] | 申俊喜, 赵蕾. 市场一体化、消费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6): 100-119. |
[2] | 田正, 李鑫. 双循环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130-142. |
[3] | 伍先福. 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246个城市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88-101.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