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办公
  编辑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
  友情链接
·
  期刊信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7年创刊)
主管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主  编:孙杰远
刊  期:双月刊
开  本:16开
邮发代号:48-44
单  价:9.00
定  价:54.00
标准刊号: ISSN 1001-6597
CN 45-1066/C
目录列表
2024年, 第6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3-2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论作为时代经典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张文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  1-11.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2.001
摘要 ( 40 )   PDF(1262KB) ( 75 )   收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经典世界以“另一个马克思”的发现而名噪一时。它的经典性在行家和外行的深入研读中常常被诠解,从而产生好的或不好的影响。这部作品的阐释史有两种性质,一种是为我们说它有“出色的”“标准的”“典范的”性质特征而准备的,另一种是为我们说它没有这些性质特征而准备的。它同时见证了塑造经典和失却经典的过程。就其作为解释学的经验事件的经典阐释而言,重要问题在于,这部作品整体统一和严密结构究竟应该如何强调以及应该强调到何种程度。总之,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根据原文发现它跟我们休戚相关的时代关系,要从根本价值分配的思想中塑造出它的经典本质。这部作品是人类解放的先声,而当代研读者的任务就是对它提出更可信的考据和判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治理现代化研究
基层治理中的双向压力型体制及其运行逻辑——基于H镇网格化管理的个案分析
吴金群, 陈元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  12-27.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2.002
摘要 ( 62 )   PDF(1391KB) ( 55 )   收藏
压力型体制作为本土概念业已成熟,但现有研究大多关注上级压力下传的单一向度,忽略了压力型体制对基层服务需求的主动回应。H镇网格化管理的案例表明,在基层治理场域中存在双向压力型体制。这种体制以二重性的压力运行过程应对上级管理要求和群众服务需求的两大压力环境。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压力的对流与互通,分别回应了上下差异性任务需求,也让两侧压力环境分别实现了势能释放和能量互补。双向压力型体制的概念是沟通压力型体制经典框架和基层治理经验的中层理论,凝练了基层实现服管结合的有益经验,蕴含着我国基层治理的独特逻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层政府数据治理缘何艰难?——基于多重堕距视角的分析
郑跃平, 梅宏, 吴晗睿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  28-41.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2.003
摘要 ( 37 )   PDF(1318KB) ( 79 )   收藏
当前,基层政府数据治理的理想愿景与现实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产生“堕距”现象。究其根源,技术运行与公共管理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实现存在矛盾、数据治理成本—收益不明确造成“文化堕距”;“数据”与“治理”关系模糊、制度执行偏离制度旨趣、技术变化与制度稳定存在张力导致“制度堕距”;数据共享动力不足、权责关系不明晰催生“职能堕距”等。政府应立足于基层治理的实际和协同发展的需要,从强调以人为本、构建数字创新氛围和可持续的技术支撑体系、健全配套制度体系等多重维度出发整体推动数字化转型,改善数据在多元治理情境中的创新应用,从而有效弥合多元“堕距”并走向技术善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政府数字化治理对创新“提质增量”的协同影响机制研究
吴卫红, 秦臻, 张爱美, 刘颖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  42-58.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2.004
摘要 ( 58 )   PDF(1575KB) ( 78 )   收藏
基于数字化赋能理论,以2016—2021年396家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出发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政府数字化治理赋能企业创新“提质增量”的作用机理,并采用多项式回归、响应面分析及块变量分析技术剖析其交互协同机制,明晰数字经济推动企业创新“提质增量”的多维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数字化转型能促进企业创新“增量”,不能促进创新“提质”;政府数字化治理能促进企业创新“提质增量”。(2)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政府数字化治理存在交互协同效应,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提质增量”,并且在平衡状态下,二者处于双高水平时企业创新表现更好,在非平衡状态下,呈现政府数字化治理的“主导逻辑”。(3)政企之间的交互协同可以通过降低管理性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性来促进企业创新“提质增量”。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企业创新相关研究,为企业走出创新“轻质量、重数量”困境提供了新的路径,为政府部门落实数字经济政策和优化创新环境提供了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支持视角下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欢明, 钟峥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  59-74.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2.005
摘要 ( 154 )   PDF(1328KB) ( 74 )   收藏
老龄化“城乡倒置”、养老资源“分布倒挂”现象加剧,互助养老成为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新途径。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运用CHARLS2018年数据,考察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正式社会支持中助推型公共政策能通过“减少策略”和重构互助环境显著发挥促进作用;非正式社会支持中隔代照料正向作用显著;与农村老年人经济条件相关的变量均起到负向作用,互助养老行为的根本驱动与经济困境有关;非正式社会支持与正式社会支持存在交互效应,助推政策与照料孙子女具有互补性;低龄、无配偶且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村老年女性互助养老行为更强。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互助养老行为影响因素以及柔性助推在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建构、反馈效应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停滞
郭磊, 白晨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  75-88.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2.006
摘要 ( 46 )   PDF(1300KB) ( 15 )   收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屡次提出研究和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方针策略,然时至今日,全国性的延迟退休政策尚未出台。以社会建构与政策设计理论为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以1951—2021年54份中央政府文件为样本,考察目标群体的社会建构如何通过反馈效应影响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进程,研究发现: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被正面建构且因政策受益,产生正反馈,政策长期仅适用于该群体,普通劳动者被正面建构但因政策受损,产生负反馈,以致全国性政策无法出台,政策陷入停滞;而正反馈效应长期积累促使社会建构转向,社会环境因素改变政策认知,进而推动政策进程。因此,政策制定者坚定决心,不断优化政策设计,回应目标群体的社会建构转向;党和中央政府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吸纳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塑造公众政策认知;地方政府积极开展政策试验,总结经验教训,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加快政策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科学
超越与包容:义务教育课程新方案新课标再解读
杨小微, 唐佳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  89-98.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2.007
摘要 ( 49 )   PDF(1253KB) ( 101 )   收藏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课程标准新在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发展本位,新在从“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新在从“评价建议”转向“质量标准”;新方案之于旧方案是一种批判继承,是既超越又包容: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是理念的转向而非简单替换,核心素养超越的是“三维式划分”而非知识、能力和态度本身,学业质量标准是对课程评价“高位引领”而非取而代之。要依托课程新方案和新课标,因校制宜绘制学校课程育人“施工图”,加强课程开发的审核审议,推进地方及学校的课程变革和课程教学评价。对学业质量标准的精准解读,可促进学生“有深度地学”;各课程标准相互参照,可促进学生“有宽度地学”;共同研读学业质量标准,可促进教师“群体探究式地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初中临界生教育转化: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张文冰, 李祖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  99-108.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2.008
摘要 ( 24 )   PDF(1240KB) ( 19 )   收藏
初中临界生教育转化是推动义务教育更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的重要体现,是助力初中临界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教育促进人发展的理论,经过十年实践探索教育界创建了临界生转化“两心三励四法”,秉承育人育心、德智融合、全员参与的临界生教育转化新理念,教师应采取立体评价、做好初中临界生的确定工作, 多措并举、提升初中临界生的转化力度,持续关注、巩固初中临界生的转化效果等措施推进临界生知识、能力与素质齐发展,引导临界生突破现有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与管理
“双碳”目标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吗?
李强, 谢舟涛, 夏海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  109-126.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2.009
摘要 ( 42 )   PDF(1386KB) ( 105 )   收藏
碳达峰与碳中和是我国当前环境治理的关键目标,实现碳减排也成为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那么,“双碳”目标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吗?基于“双碳”目标下的环境政策,采用长江经济带市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双碳”目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双碳”目标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正向作用,表明“双碳”目标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并且该结论通过了平行趋势、考虑内生性和其他政策冲击等多维度稳健性检验;(2)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双碳”目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小型城市、非省会和非工业型城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效应更显著,并且该影响存在空间外溢效应;(3)进一步分析表明,环境治理、效率提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因素是“双碳”目标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为“双碳”目标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环境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消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申俊喜, 谢嘉欢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  127-145.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2.010
摘要 ( 52 )   PDF(1390KB) ( 130 )   收藏
数字消费蕴含着巨大而持久的动能,是中国以内需市场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含量高、联动效应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纲举目张、执本末从的效力。综合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及省域数据测算各省份数字消费水平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系统考察数字消费发展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数字消费水平基本呈现逐年稳健增长的态势;数字消费通过本土市场—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网络效应显著促进了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消费内容数字化与消费方式数字化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均产生了积极影响,且消费内容数字化的效果更强;数字消费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及东部地区更加显著。进一步发展数字消费,有助于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文评论
论李杜交谊及其意义
吴怀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  146-160.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2.011
摘要 ( 29 )   PDF(1317KB) ( 28 )   收藏
李白杜甫交谊是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其意义绝不限于普通的人际关系,二人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伟大的情谊,是儒家倡导的以义相交的典范。具体而言,李白对杜甫很关心,但与杜甫对李白的盛情相比,李白对杜甫的情谊不够“对等”:在李白交游圈中,杜甫只是他的普通朋友;在杜甫的交友圈中,李白是他一见倾心的人物。杜甫推崇李白的才华和气质,理解李白为诗为人,同情李白的遭遇,甚至为李白申冤,这充分证明李白飘逸人格与绝世才华的巨大魅力。杜甫对李白的推崇、关怀、同情、理解,也反映出杜甫独特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需求,在杜甫成长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思想史和诗史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考古学的重大课题
陈胜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  161-170.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2.012
摘要 ( 31 )   PDF(1251KB) ( 7 )   收藏
学术重大课题是引领学科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方向标。2014年美欧考古学界就未来25年的考古学发展推出了25个重大课题,在国际考古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样有必要探讨中国考古学的重大课题。分析中国考古学的重大课题需要结合学科所处的内外背景关联。回顾百年中国考古学发展,可以看出不同阶段重大课题的引领作用,最终指向是要建立自主学术体系。展望未来,主导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时代精神应该是超越,包括摆脱对西方学术体系的依赖,建立中国考古学的主体性;超越既有的主流范式,拓展学术领域;超越考古学的学科范畴,参与讨论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关的重大问题;超越中国的研究范围,研究世界文明等。归根结底,是要建立一个具有创新与开拓能力的自主学术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