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Vol. 51 ›› Issue (6): 63-67.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6.011

• 政治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制度认同:政治认同的制度基础构建

曾楠1,2   

  1. 1.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 出版日期:2015-11-10 发布日期:2018-12-18
  • 作者简介:曾楠(1986-),女,江西吉安人,南方医科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站博士后。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生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研究”(14CKS01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多元网络文化的有效引导”(2014JKDYZ05);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于文化认同视角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2014ZK032)

System Recognition: Foundation Building of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ZENG Nan1, 2   

  1. 1.College of Marxism,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2.Institute of Marxism,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 Online:2015-11-10 Published:2018-12-18

摘要: 制度基础、政绩基础、理念基础是政治认同的三大基础与来源,其中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制度认同即公民在对制度性资源的肯认基础上生发的政治归属感与政治情感。审视政治认同的制度基础构建,得出权力制约序列与权利转化序列的构建、政治输入与政治输出双向机制的构建、国家权威与社会自主互动的构建是政治认同获得的制度性支撑,亦是政治认同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 制度认同, 政治认同, 制度基础构建

Abstract: The institution, government achievements and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are the three bases and sources of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Among them, system recognition is the key of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is the political sense of belonging and political emotion which is based on citizens’ recogni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resources. By reviewing the institution foundation building of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the authors argues that the building of power restriction and conversion sequences, the bidirectional mechanism of political input and output and national authority and the mutual interaction of society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institutional support and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Key words: system recognition,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foundation building of system      [

中图分类号: 

  • D0-02
[1]福柯.福柯集[M].杜小真,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高鹏程.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从斯宾诺莎、边沁到霍菲尔德[J].北方论丛,2007(6).
[5]法学教材编辑部.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6][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8][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 曹沛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9]龙太江,王邦佐.经济增长与合法性的“政绩困局” [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0][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11]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王素玲,等. 关系、限度、制度: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政治权威合法性论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14]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5][美]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16]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7][英]罗杰·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M].王皖强,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8]曾楠.图式转换: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形塑的逻辑运思[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1] 李坤凤. 内在驱动·实践强化·信仰提升   ——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三重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56-6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2]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3]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4]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5]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6]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7]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8]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9] 李潇. 完善我国人格权立法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55 -60 .
[10] 赛铮. 论保险公司破产是偏颇性清偿行为撤销之例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1 -66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