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Vol. 53 ›› Issue (3): 39-45.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7.03.007

• 政治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香港和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建构及其思考

辉明, 徐海波   

  1.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东深圳518060;中山大学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 收稿日期:2016-11-23 出版日期:2017-05-20 发布日期:2018-07-16
  • 作者简介:辉明(1979-),女,河北保定人,深圳大学讲师,中山大学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亚太国际关系和香港社会思潮;徐海波(1956-),男,安徽嘉山人,深圳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香港社会思潮。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香港社会思潮分析与有效引导的对策研究”(14ZDA058);广东省委统战部2016年港澳和海外统战工作理论研究课题“香港‘本土主义’、‘港独’思潮的根源、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资助项目“香港大众文化对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16MSZX06)

Some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Construc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HUI Ming,XU Hai-bo   

  1.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th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Macao and Mainland China,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 Received:2016-11-23 Online:2017-05-20 Published:2018-07-16

摘要: 香港和新加坡都曾遭英国殖民统治,在回归和独立之后都致力于国家认同的构建,然而所达到的效果却大相径庭。新加坡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在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促进了统一的国民意识的形成。我们应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根据香港实际情况,审慎对待本土意识,从改革国民教育、解决香港的经济问题和加快香港同大陆经济一体化三个方面着手,在承认双重认同与文化多元的基础上建构一元的国家意识,以促进港人从民族、文化和国家意义上的“人心”全面回归。

关键词: 香港, 新加坡, 国家认同

Abstract: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both suffered from British colonial rule, and both of them are dedic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fter their returning and independence. However, the effects were widely divergent. Singapore has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common values and a unifie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by vigorously developing the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pect for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Singapore and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and cautiously to treat native consciousnes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ong Kong. Meanwhile, it is also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our country to proceed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education, to solve the economic problems as well as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building a unitary national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admission of double identit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to respectively facilitate Hong Kong’s residents to embrace their motherland from the aspects of ethnic, culture and national identity.

Key words: Hong Kong, Singapore, national identity

中图分类号: 

  • D67
[1] Nandy, A. The Intimate Enemy: Loss and Recovery of Self under Colonialism[M].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2] 李光耀. 风雨独立路——李光耀回忆录[M]. 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3] 李光耀. 新加坡之路——李光耀政论集[M]. 新加坡:国际出版编印,1967.
[4] 李光耀. 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 Chee, Chan Heng. Singapore: the Politics of Survival 1965-1967[M].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6] 曹云华. 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及其培养[J]. 南洋问题研究,1989(4).
[7] Singapore. Share Values[M]. Singapore: Singapore National Printers, 1991.
[8] 刘兆佳.思考香港政治需从香港的独特性出发[J]. 港澳研究,2013(1).
[9] 赛义德. 东方学[M]. 王宇根,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9.
[10] 卡罗琳·凯奇. 杂志封面女郎:美国大众媒介中视觉刻板形象的起源[M].曾妮,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1] 吕大乐. 那似曾相识的七十年代[M]. 香港:中华书局,2012.
[12] 周华山. 后殖民同志[M]. 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
[13] 弗兰克·韦尔什. 香港史[M].王皖强,黄亚红,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4] Memmi, Albert. Dominated man: Notes towards a Portrait[M]. New York: Orion Press, 1968.
[15]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人的身份与国家认同调查结果[EB/OL]. http://www.com.cuhk.edu.hk/ccpos/b5/research/Identity_Survey%20Results_2014_CHI.pdf.
[16] 邢立军,徐海波. 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和构建途径思考[J]. 宁夏社会科学,2014(4).
[17] 新华社.香港回归第一天[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18] 新闻公报:行政长官在国民教育中心开幕典礼致辞全文[EB/OL].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601/21/P200601210141.htm.
[19] 韦民. 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东盟研究新视角[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 洛枫. 流动风景:香港文化的时代记认[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1] 区,庄子. 惠特曼对郭沫若的影响中介——兼论借鉴外国文学过程中的本土意识[J].外国文学评论,1988(2).
[22] 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 赵旭东,方文,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8.
[23] 刘玉玲. 黑色的穆罕默德诞辰——1964年新加坡种族暴动[J]. 东南亚研究,2000(1).
[24] 塞缪尔·亨廷顿. 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 程克雄,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5] Hobsbawn, E J.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6] 张友国.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何以可能[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27] 郭定平. 文化与民主[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8] 陈丽君. 香港同胞中国国民意识变化探析[J].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29] 胡洁人. 香港与内地冲突及化解之道[J]. 当代社科视野,2014(3).
[30] 纳日碧力戈. 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31] 王剑峰. 多维视野中的族群冲突[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2] 韩福光,华仁,陈澄子. 李光耀治国之论[M]. 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1] 罗彩娟. 从“归顺”到“靖西”:边疆地区壮族的国家认同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1-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magtech. 测试发布文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1(1): 1 .
[2] magtech. 测试最新录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 (): 1 .
[3]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4]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5]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6]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7]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8]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9]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10]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