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Vol. 51 ›› Issue (3): 72-79.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3.013
刘涛
LIU Tao
摘要: 用典为南朝骈文形式方面的一大要素,其技巧的演进与骈文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刘宋时期,骈文初步形成,典故总数相对较少,具体类型主要包括语典与事典,用典方式以明用为主,技巧也相对粗糙,但总体看来,用典较贴切自然。时至齐梁陈,骈文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典故数量大增,方式灵活多样,明用、暗用、反用、借用、活用皆有。同时,用典技巧也走向精湛化,许多作家善于活用化用,不露痕迹,巧妙恰当而又平易自然。南朝骈文用典既可充实文章内容、提高表现力,又可装饰文章形式、增强审美性,在骈文追求形式美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1] 张仁青.骈文学[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2]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骆鸿凯.文选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 陈延杰.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6]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 张仁青.六朝唯美文学[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8] 李兆洛.骈体文钞[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9] 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M].台北:学海出版社,1977. [10] 蒋士铨.评选四六法海[O].光绪乙亥年(1875)重刊寄螺斋藏版本. [11] 孙梅.四六丛话[M].李金松,校点.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2] 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13] 胡国瑞.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发展及成就[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14] 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5] 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6] 刘师培.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C]. 陈引驰,编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7] 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8] 钱仲联校.鲍参军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9] 李善,等.六臣注文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20] 王水照.历代文话·第九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1] 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2]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3] 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
[1] | 齐清仙. 马融《广成颂》之用典及文献价值[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106-116. |
[2] | 李晓乐. 新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嬗变的历史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43-48. |
[3] | 蒋永甫, 王宁泊. 农民发展: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演进——以中央“一号文件”为考察线索[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28-34.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