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Vol. 54 ›› Issue (1): 43-48.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8.01.007

• 政治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新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嬗变的历史逻辑

李晓乐   

  1. 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 收稿日期:2017-06-30 出版日期:2018-01-20 发布日期:2018-07-13
  • 作者简介:李晓乐(1985—),女,辽宁鞍山人,江苏科技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基金资助: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研究”(2017SJB1088 );江苏科技大学引进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082931701)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tate Governance Model in New China

LI Xiao-le   

  1.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 Received:2017-06-30 Online:2018-01-20 Published:2018-07-13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治理经历了1978年改革开放和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两个节点、三个阶段,呈现出四种国家治理模式——全能主义国家治理、发展型国家治理、和谐型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从“治理权”、“治理主客体”变迁等视角可以看出新中国60多年的国家治理总体而言经历了从“统治”、“管理”到“治理”的演进轨迹。这一逻辑演进轨迹生动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历史实践,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素材。

关键词: 中国国家治理模式, 历史演进, 逻辑嬗变

Abstract: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state governance has gone through the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and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which regarded as the two nodes, containing three stages and demonstrating four kinds of state governance model: the totalitarian state governance, the developmental governance, harmonious governance, and modern state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itional "governance rights" as well as "governance subjects and objects", the state governance of New China over 60 years has experienced an evolution from "rule", "management" to "governance". The path of the logical evolution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practi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untry, which enriches and develops the state theory of Marxism.

Key words: state governance model, historical evolution, logical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 

  • D03
[1] 王绍光.国家治理与国家能力——中国的治国理念与制度选择(上)[J].经济导刊,2014(6).
[2] 叶志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考察——以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革过程为视角[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4(5).
[3]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4] 张兴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困境与治理取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2014.
[5]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6]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 杨帆.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成就的客观评价——从历史与可持续发展角度[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2).
[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中央文献出版社.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1] 欧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中国家治理的逻辑演进[J].社会主义研究,2014(5).
[12] 胡鞍钢.中国战略构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3] 王海明.公正与人道——国家治理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7] 张峰.习近平现代国家治理思想初探[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3).
[18] 方盛举.对1949—1978年国家治理的反思[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1).
[1] 贺东航, 贾秀飞. 作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的“政治势能”——贺东航教授访谈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10-18.
[2] 钟时. 政治势能依附与中国社会问责:一个公民行动策略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19-28.
[3] 沈明杰. 借势:在华外国商会的择地游说行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29-40.
[4] 袁方成, 李思航. 技术治理的风险及其演化逻辑——以农村精准扶贫为分析对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45-61.
[5] 王芸.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国家治理价值举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50-55.
[6] 苏曦凌,杜富海. 走向协同:社会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形态的理性建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4): 63-67.
[7] 刘成群,晋跃冲. 马克思恩格斯希腊罗马史观探析——从氏族共同体的束缚到个体的异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6): 19-26.
[8] 颜昌武, 杨郑媛. 什么是技术治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11-22.
[9] 马亮. 公务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与数字政府建设:中国城市的调查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34-4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magtech. 测试发布文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1(1): 1 .
[2] magtech. 测试最新录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 (): 1 .
[3]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4]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5]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6]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7]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8]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9]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10]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