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Vol. 57 ›› Issue (3): 86-96.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1.03.009
李倩雯
LI Qian-wen
摘要: 课程史蕴含了历史哲学的深刻意涵,亟待历史哲学视角与课程史文本的视阈融合与意义阐发。克里巴德及其《美国课程斗争(1893—1958)》是美国课程研究实现“历史转向”的一个标杆、一个典范。克里巴德论述了美国课程史研究的混重史观,这是一种进步取向的思辨历史哲学;美国课程斗争史实的利益集团理论框架,则印证了克里巴德在分析历史哲学方面的适度把握;而在不自觉的书写本能意识下,通过讲述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时期的课程史故事,克里巴德实现了叙述历史哲学的文本实践。对于历史哲学问题的关切、反思以及臻至自觉,有助于探索一种课程史的元话语,意味隽永。
中图分类号:
[1] [美] 威廉 F. 派纳,威廉 M. 雷诺兹,帕特里克• 斯莱特里,等. 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周建漳. 历史哲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 张耕华. 历史哲学引论(增订版)[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 [法] 雷蒙• 阿隆. 论治史:法兰西学院课程[M]. 冯学俊,吴泓缈,译. 北京:三联书店,2003. [5] 何珊云. 课程史研究的经典范式与学术意义[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164-171. [6] 李倩雯. 克里巴德诊断:进步主义教育真的存在吗[J]. 课程教学研究,2018,(7):11-15. [7] 李倩雯. 克里巴德“混重”课程变迁观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2017,(2):47-59. [8] 张斌贤. 冲破藩篱探索新知——外国教育史研究访谈录[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41-48. [9] 何兆武. 西方历史理性批判论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0] [美] 丹尼尔• 坦纳,劳雷尔• 坦纳. 学校课程史[M]. 崔允漷,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1] 李倩雯. 美国课程史研究的史观问题[J]. 外国教育研究,2018(9):93-103. [12] 严建强,王渊明. 西方历史哲学[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13] [美] 乔伊斯• 阿普尔比,林恩• 亨特,玛格丽特• 雅各布. 历史的真相[M]. 刘北成,薛绚,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4] [法] 保罗• 利科. 哲学主要趋向[M]. 李忧蒸,徐奕春,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5] Herbert M Kliebard.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M]. Bost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6. [16] Herbert M Kliebard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M]. New York:Routledge,1995. [17] Herbert M Kliebard.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M]. New York:Routledge Falmer,2004. [18] 李倩雯. 克里巴德课程研究的河流隐喻及其历史意涵——基于《美国课程斗争(1893–1958)》的文本解读[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1):125-135. [19] 何兆武. 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J]. 史学理论研究,1996(2):36-43. [20] 何炳松. 通史新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1] Decker F Walker.Book Review: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1893-1958[J].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87(3):495-498. [22] 冯强. 教育史学的故事问题[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2):172-180. [23] [荷]富兰克林• 安克施密特. 叙述逻辑——历史学家语言的语义分析[M]. 田平,原理,译.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24] 冯强. 美国教育史的多元文化世界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25] [美] 海登• 怀特. 元史学[M]. 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6] 何兆武,邓京力. 没有哲学深度,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J]. 历史教学问题,2002(3):19-22+11. [27] [美]海登• 怀特,埃娃• 多曼斯卡. 过去是一个神奇之地——海登• 怀特访谈录[J]. 彭刚,译.学术研究,2007(8):78-88. [28] 周采. 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假设及其意义[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8-25. [29] 廖哲勋. 从课程论到课程学:课程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J]. 课程• 教材• 教法,2017(6):4-12. |
[1] | 刘凤娟, 李恭胜. 康德历史哲学的三个向度[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1): 31-43.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