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Vol. 57 ›› Issue (3): 64-73.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1.03.007

• 治理现代化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流动性社会背景下社区治理中的“单位”嵌入与融合——以Q高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王印红, 李莉   

  1. 中国海洋大学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 收稿日期:2021-02-10 发布日期:2021-08-06
  • 作者简介:王印红(1970–),男,山东汶上人,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李莉(1996–),女,山东临沂人,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The Embedding and Integration of “Units”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Mobile Society —Taking Q University’s COVID-19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 An Example

WANG Yin-hong, LI Li   

  1.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 Received:2021-02-10 Published:2021-08-06

摘要: 流动性社会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协同挑战,随着社会治理单元总体由“单位”向“社区”转变,“单位”在流动性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一直在减弱。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新激活了“单位”的社会治理功能,并以其特有的方式融入社会治理之中。经验事实表明,“单位”依然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维度,它具有组织优势、专业优势、技术优势与自媒体优势,在本次重大突发性疫情防控中,为单位成员建构了双重认同和双重压力,对嵌入其中的社区防疫防控提供了物力支持和精神支持。“单位”对于增强风险意识、提升抗风险信心的作用不能低估。“单位”融入“社区制”的新样态适应了流动性社会背景下的治理需要,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之治。

关键词: 疫情防控, 社会治理, 单位, 社区, 流动性社会, 中国之治

Abstract: The mobile society poses a collaborative challenge to the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that is to say, the status of “Unit” in the mobile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has been weakening with the overall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unit, a shift from “unit” to “community”. The social governance function of “Unit” was reactivated by the COVID-19, and it was integrated into social governance in its own way. “Unit”, empirical facts tell, is still an important dimension in the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bears organizational,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advantages as well as that of we-media, weights of such sort which has constructed, in response to COVID-19, double identification and double pressure for unit members, and provided material and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 community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mbedded in it.The role of “Unit” in enhancing risk awareness and enhancing anti -risk confidence, therefore,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The new model formed by its being integrated into “community system” meets the needs of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mobile society, thereby a unique governance of China.

Key words: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ocial governance, unit, community, mobile society, governance of China

中图分类号: 

  • D035.5
[1] 曹锦清,刘炳辉. 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J]. 东南学术,2016(6):1-16+246.
[2] 曹现强. “大流动时代”给社会治理带来哪些新挑战[J]. 国家治理,2020(17):33-38.
[3] 周雪光.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M].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7.
[4] 周飞舟. 锦标赛体制[J]. 社会学研究,2009(3):54-77+244.
[5] 周黎安. “官场+市场”与中国增长故事[J]. 社会,2018(2):1-45.
[6]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5(6):73-89+243-244.
[7] 李威利. 新单位制: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结构中的节点政治[J]. 学术月刊,2019(8):78-88.
[8] 田毅鹏. 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J]. 江海学刊,2007(1):118-124.
[9] 路风. 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 中国社会科学,1989(1):71-88.
[10] 曹锦清,陈中亚. 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M]. 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
[11] 容志. 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历史逻辑、辩证关系与实施路径[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4):49-58.
[12] 李路路. 社会变迁:风险与社会控制[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10-16.
[13] 李汉林. 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4] 竺乾威. 国家治理的三种机制及挑战[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3):4-12.
[15] 雷鸣. “90后”大学生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路径探析[J]. 新闻爱好者,2017(7):88-91.
[16] Q高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立“疫情防控新闻实践队”[EB/OL]. (2020-02-05)[2021-02-26].http://news.ouc.edu.cn/2020/0205/c79a99280/page.htm.
[17] 李佳薇. 重返枫桥: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社区信息治理刍议[J]. 云南社会科学,2020(3):179-185+189.
[18] 容志,秦浩. 再组织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整体网格”的运行逻辑及其启示[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6):66-77.
[19] [德]贝克. 风险社会[M]. 何博闻,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0] Kasperson R E,Renn O,Slovic P,et al.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a conceptual Framework[J]. Risk Analysis,1988(2):177-187.
[21] [美]斯科特·普劳斯. 决策与判断[M]. 施俊琦,王星,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2] Bandura A, Wood R .Effect of perceived controllability and 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self-regulation of complex decision mak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5):805-814.
[23] 张军,刘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志愿者+ 社区社会组织”模式服务效力及其反思[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0(3): 79-86.
[24] 李汉林,李路路.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J]. 社会学研究,1999(4):46-65.
[25] 芦恒. 以内生优势化解外部风险——“社区抗逆力”与衰落单位社区重建[J]. 社会科学,2017(6): 71-80.
[26] 国家工信部:医疗物资供需矛盾突出,将动用中央储备[EB/OL].(2020-01-27)[2020-02-26].http://www.bjnews.com.cn/ finance/2020/01/27/680210.html.
[27] 张霄艳,孙枫华,方鹏骞. 城市社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基础作用与思考[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5): 321-324.
[28] 姜德卫,邱建国. 余暇运动的社会学思考[J]. 体育与科学,2002(5):25-26.
[29] 李威利. 空间单位化:城市基层治理中的政党动员与空间治理[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6):184-190.
[1] 刘建军. 论中国社区精神[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22-42.
[2] 熊易寒, 曹一然. 空间再分配:   城乡接合部治理的政治学意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54-66.
[3] 孟天广, 王烨. 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创新:地方创新与治理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11-123.
[4] 孟天广, 王烨. 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创新:地方创新与治理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11-123.
[5] 冯朝睿, 张叶菁. 区块链技术驱动社会治理信息系统功能优化——基于社会治理信息系统的多案例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6): 70-85.
[6] 谭旭运, 豆雪姣, 董洪杰. 社会阶层视角下民众获得感现状与提升对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1-13.
[7] 陈咏媛, 韦庆旺. 流动性社会下文化自信的心理建设进路[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117-132.
[8] 韩志明, 雷叶飞. 技术治理的“变”与“常”——以南京市栖霞区“掌上云社区”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23-33.
[9] 凃耀军.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刻的信仰契约特性、社会治理功能及其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21-27.
[10] 李玉雄, 林春逸. 当代社会治理的伦理向度——再读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31-35.
[11] 褚添有. 社会治理机制:概念界说及其框架构想[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42-45.
[12] 马丹丹,王晟阳. 中国人类学从田野回访中复兴(1984-2003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49-5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金龙.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1 -6 .
[2] 詹承豫, 高叶, 田佳鑫. 食品安全抽检监测风险治理流程及功能优化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7 -17 .
[3] 韩广华, 张子霖, 李力. 数字化背景下政务创新扩散的路径研究——以食药监管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18 -27 .
[4] 刘志鹏. 跨区域政府间合作何以可能?——基于绩效目标差异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28 -39 .
[5] 李辉. 城乡划分与政府规模:自体腐败形成的双重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40 -51 .
[6] 张会平. 算法嵌入政府科层制的路径、影响与风险应对[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52 -63 .
[7] 朱红灿, 段港平. 基于Kano模型的在线课堂学习体验关键要素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74 -85 .
[8] 李倩雯. 课程史的元话语:基于《美国课程斗争(1893—1958)》的历史哲学反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86 -96 .
[9] 沈国兵, 孟彩霞. 优化城市营商环境与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基于上海与多个国际大都市的比较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97 -112 .
[10] 汪建新, 陈依楠, 郭莞歆.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下拓展外贸多元化的影响因素与突破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113 -129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