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Vol. 57 ›› Issue (6): 61-72.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1.06.006
姜庆志, 王家合
JIANG Qing-zhi, WANG Jia-he
摘要: 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着两难困境,即产业基础薄弱的现实仍需要加强政策扶持,但扶持不当又容易消解其内生动力,采用何种政策工具加以破解亟待深入探讨。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和案例检视可以发现,我国政府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经验展现出“适应性有为”的逻辑,即在政策设计上打造了具有包容性和以激活各类要素为目标的“政策工具箱”,在实践中形成了根据问题情境与工具属性选择政策工具并加以组合的做法,从而发挥了政策工具的系统带动效应。实现适应性有为有其条件要求,以此逻辑继续推动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科学把握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任务目标,增强政策工具设计和使用的包容性、约束性、针对性、组合性与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
[1]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EB/OL]. (2019-06-28)[2021-06-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28/content_5404170.htm. [2] 李博,左停.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产业化扶贫政策执行逻辑的探讨——以Y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66-73. [3] 贺雪峰.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J].探索与争鸣,2017(12):71-76. [4] 贺雪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防止的几种倾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11-116. [5] 吕开宇,施海波,李芸.新中国70年产业扶贫政策:演变路径、经验教训及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20(2):25-32. [6] 朱海波,聂凤英.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与路径——产业发展的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5-25. [7] 李晓燕.产业扶贫何以更好?:一个均衡协同治理框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1(4):61-71. [8] 陈天祥,魏国华.实现政府、市场与农户的有机连接: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新机制[J].学术研究,2021(3):49-55. [9] [加]迈克尔·豪利特,M. 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庞诗,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0] Rothwell R, Zegveld W. Reindusdalization and Technology[M]. London: Logman Group Limited, 1985. [11] Mcdonnell L M, Elmore R F. Getting the Job Done: Alternative Policy Instruments [J].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987 (2):133-152. [12]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3] [美]B. 盖伊·彼得斯.政策工具选择中的政治[M]//[美]莱斯特·M. 萨拉蒙.政府工具:新治理指南.肖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4] 陈振明.政府工具研究与政府管理方式改进——论作为公共管理学新分支的政府工具研究的兴起、主题和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2004(6):43-48. [15] 丁煌,杨代福.政策工具选择的视角、研究途径与模型建构[J].行政论坛,2009(3):21-26. [16] 王辉.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的逻辑研究——以四川Z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4(3):14-23. [17] 陈振明,张敏.国内政策工具研究新进展:1998-2016[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6):109-116. [18] 姜庆志.走出怪圈:产业扶贫中基层政府治理转型的多重逻辑——基于建始县的纵向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9(11):100-115. [19] 杨子晖.政策工具的挤出效应与挤入效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20] 陈玮.“发展型国家”的三次理论辩论:政府介入的必要性、有效性和时机[J].公共行政评论,2019(1):55-71. |
[1] | 傅承哲, 梁倩盈, 卢泳莉. 乡村振兴中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供给内容、实现机制与行为效应——基于行为公共政策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5): 62-78.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