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3): 128-145.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3.011

• 经济与管理 • 上一篇    下一篇

信用城市建设能否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基于“国家信用示范城市”的准自然实验

阳镇1, 陈彦霖2   

  1. 1.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006;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2488
  • 收稿日期:2025-01-02 发布日期:2025-05-07
  • 作者简介:阳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陈彦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策评估。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撑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创新模式与创新政策研究”(24AGL018);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启计划”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ESG驱动机制研究”(2024QQJH107);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登峰战略企业管理优势学科建设项目(DF2023YS25)

Can Credit City Construction Promote Enterprise Digi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Based on “National Credit Demonstration City”

YANG zhen1, CHEN Yan-lin2   

  1. 1.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6, China;
    2. School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 Received:2025-01-02 Published:2025-05-07

摘要: 数字技术创新作为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技术基础与关键动能,其推进离不开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撑。以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构造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信用城市建设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实证研究发现,信用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其中对企业数字发明专利申请影响更明显,在系列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信用城市建设主要通过研发投入、代理成本和信用融资三重机制影响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政策效果对国有企业、资本型和技术型企业、法治环境水平较高地区企业影响更显著。研究结果不仅有效评估信用示范城市政策推动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政策效果,还为信用城市建设作为数字技术创新的重要外部支撑环境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 信用城市建设, 企业数字技术创新, 政策效果评估, 多时点DID

Abstract: As the key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digital economy era, digi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upport of the social credit system.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with the National Social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Pilot Cities, it employs a multi-period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 model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credit city construction on enterprise digi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credit city construction significantly promotes enterprise digi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with a more pronounced effect on enterprise digital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remain robust after a series of robustness checks an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endogeneity issues. The significance lies in three mechanisms: R&D investment, agency costs, and credit financing. Heterogeneity tests reveal that the policy effects are more significant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apital-intensive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s in regions with higher levels of legal environment. This study not only effectively evaluates the policy effects of credit city construction in promoting enterprise digi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but also provides practical 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credit city construction as an essential support for digital China construction and digi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credit cit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digi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licy effect evaluation, multi-time point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odel

中图分类号:  F124.3

[1] 张吉豫.智能社会法律的算法实施及其规制的法理基础——以著作权领域在线内容分享平台的自动侵权检测为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6):81-98.
[2] 阳镇,陈劲.算法治理的理论分野与融合框架[J].科学学研究,2023(10):1747-1754.
[3] 郑戈.人工智能与法律的未来[J].探索与争鸣,2017(10):78-84.
[4] 吴汉东.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5):128-136.
[5] 肖红军,李书苑,阳镇.数字科技伦理监管的政策布局与实践模式:来自英国的考察[J].经济体制改革,2023(5):156-166.
[6] 郑文平, 张冬洋. 全国文明城市与企业绩效——基于倾向性匹配倍差法的微观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 2016(5): 37-46.
[7] 罗佳,张蛟蛟,李科.数字技术创新如何驱动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上市公司专利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2023(2):95-109,124.
[8] Acemoglu D, Restrepo P. The race between man and machine: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 factor shares, and employ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8, 108(6): 1488-1542.
[9] 田秀娟,李睿.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基于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22(5):56-73.
[10] 黄勃,李海彤,刘俊岐,等.数字技术创新与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来自企业数字专利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3(3):97-115.
[11] 周剑明,吴滨,胡哲力.国家政策激励和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基于《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经验证据[J].技术经济,2024(10):14-26.
[12] 杨鹏,刘航,张柳钦,等.税收激励与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来自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经验证据[J].财政研究,2023(9):86-102.
[13] 王海花,杜梅.数字技术、员工参与与企业创新绩效[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1(1):138-148.
[14] 诸鑫哲,杨丽华,黄萍.数字基础设施促进了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吗?——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J].科技管理学报,2024(2):52-66.
[15] 阳镇,王文娜.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4(4):18-31.
[16] 韩家平.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特点与趋势分析[J].征信,2018(5):1-5.
[17] 沈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治之道[J].中国法学,2019(5):25-46.
[18] 虞青松.算法行政:社会信用体系治理范式及其法治化[J].法学论坛,2020(2):36-49.
[19] 连维良.加快推进信用建设 积极构建信用中国[J].宏观经济管理,2015(11):4-9.
[20] 余泳泽,郭梦华,郭欣.社会信用的经济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J].宏观质量研究,2019(4):80-95.
[21] 余泳泽,郭梦华,胡山.社会失信环境与民营企业成长——来自城市失信人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20(9):137-155.
[22] DiMaggio P, Powell W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an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 48(2): 147-160.
[23] 陈劲,朱子钦,杨硕,等.全面创新:制度视角的概念、框架与政策启示[J].创新科技,2023(10):1-12.
[24] 阳镇,陈劲,凌鸿程.相信协同的力量:央-地产业政策协同性与企业创新[J].经济评论,2021(2):3-22.
[25] Brown J R,Martinsson G, Petersen B C. What promotes R&D? Comparative evidence from around the world[J].Research Policy, 2017, 46(2):447-462.
[26] 余泳泽,郭梦华,郭欣.社会信用的经济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J].宏观质量研究,2019(4):80-95.
[27] 阳镇,凌鸿程,陈劲.社会信任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于上市公司微观证据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36-149.
[28] 徐子尧,马俊峰.社会信用环境与私人借贷市场参与[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9):15-28.
[29] 康志勇,张杰.制度缺失、行为扭曲与我国出口贸易的扩张——来自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0):18-25.
[30] 罗党论,甄丽明.民营控制、政治关系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8(12):164-178.
[31] 顾雷雷,王鸿宇.社会信任、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J].经济学家,2020(11):39-50.
[32] 于波,刘璐,王威.营商环境如何影响企业贷款可得性?——基于长三角信用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南方金融,2023(10):35-49.
[33] 李双健,李俊青,张云.社会信任、商业信用融资与企业创新 [J].南开经济研究,2020(3):81-102.
[34] 李稻葵,刘淳,庞家任.金融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以我国征信系统为例[J].金融研究,2016(2):180-188.
[35] Liu Y, Dong J, Mei L, et al. Digit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firms: an affordance perspective[J]. Technovation, 2023, 119: 102458.
[36] 陶锋,朱盼,邱楚芝,等.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5):68-91.
[37] 李政,杨思莹.创新型城市试点提升城市创新水平了吗?[J].经济学动态,2019(8):70-85.
[38] 魏江,刘嘉玲,刘洋.数字经济学:内涵、理论基础与重要研究议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21):1-7.
[39] 曹清峰. 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基于70大中城市的经验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7): 43-60.
[40] 江艇.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22(5):100-120.
[41] 邵剑兵,陈永恒,苏涛永.CEO股权激励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研究——基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烙印效应[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12):106-117.
[42] 李寿喜.产权、代理成本和代理效率[J].经济研究,2007(1):102-113.
[43] 张新民,王珏,祝继高.市场地位、商业信用与企业经营性融资[J].会计研究,2012(8):58-65,97.
[44] 潘越,谢玉湘,宁博,等.数智赋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与商业信用融资——来自“智慧法院”视角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2(9):194-208.
[45] 杨金玉,彭秋萍,葛震霆.数字化转型的客户传染效应——供应商创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2(8):156-174.
[46] 余明桂,回雅甫,潘红波.政治联系、寻租与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有效性[J].经济研究,2010(3):65-77.
[47] 唐跃军,左晶晶.所有权性质、大股东治理与公司创新[J].金融研究,2014(6):177-192.
[48] 董晓庆,赵坚,袁朋伟.国有企业创新效率损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2):97-108.
[49] 戴静,张建华.金融所有制歧视、所有制结构与创新产出——来自中国地区工业部门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3(5):86-98.
[50] 孙晓华,王昀.企业规模对生产率及其差异的影响——来自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5):57-69.
[51] 阳镇,王越.企业ESG与企业创新效率:资源配置视角的再审[J].技术经济,2024(10):111-123.
[52] 佟家栋,张千.数字经济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88-96.
[53] 柳春,余进韬,龚星宇,等.数字化转型如何助力绿色发展——基于企业绿色创新的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97-115.
[54] 易宪容,陈颖颖,位玉双.数字经济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基于现代经济学的一般性分析[J].经济学家,2019(7):23-31.
[55] 谢红星.营商法治环境评价的中国思路与体系——基于法治化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9(3):138-147.
[1] 施炳展, 熊治. 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升级[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95-114.
[2] 唐要家, 陈燕. 数字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6): 106-120.
[3] 谢廷宇, 叶存军. 金融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耦合性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5): 34-4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蓝江. 技术封建主义假说及其悖谬——如何解读塞德里克·杜朗的《技术封建主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 -11 .
[2] 张哲, 王学俭. 新质生产力的伦理意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2 -22 .
[3] 周振超, 郭炜萍. 统筹协同下的随事而制: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实现逻辑——基于“枫桥式工作法”的扎根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23 -38 .
[4] 李智超, 于翔. 基层政府的组织结构何以“另起炉灶”?——以T镇政府的“工作线”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39 -50 .
[5] 王娟, 周琼, 张雅君, 王冲. 教育数字人应用:场景分析、风险审视与应对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51 -62 .
[6] 许锋华, 刘晓菲.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综合学习:基于研学旅行场域的理想图景[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63 -73 .
[7] 孙绍勇, 陈中斌. 新时代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时空建构及其优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74 -83 .
[8] 郭嵩, 陈毅文. 大学生孤独感和睡眠拖延的关系:错失焦虑和社交媒体依赖的链式中介作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84 -95 .
[9] 沈国兵. 中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行业产品进口韧性评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96 -113 .
[10] 马捷, 宋一鸣. 数字素养对农户绿色行为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14 -127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