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3): 23-38.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3.003
周振超1, 郭炜萍2
ZHOU Zhen-chao1, GUO Wei-ping2
摘要: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是实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实现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指明了方向。运用扎根理论,对全国“枫桥式工作法”进行多级编码和范畴提炼后发现:为应对基层矛盾纠纷新变化带来的现实压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成为宏观的政策导向。政治领导、体系运转、协同共治三大过程交互叠加,“人”的要素与“手段”要素协同整合,构建出“有领导、成体系、高效能”的制度框架和统筹协同机制。在体制机制保障下,真正解决矛盾还要坚持随事而制的原则,党委政府以其强大势能精准获取矛盾纠纷完整信息、精准定制“个性化”解纷策略、精准配置共时互动型解纷条件,以“一案一策略”“一策一配置”实现基层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
中图分类号: D630
[1] 左卫民.“诉讼爆炸”的中国应对:基于W区法院近三十年审判实践的实证分析[J].中国法学,2018(4):238-260. [2] 蔡毅臣,周志忍.“风险—冲突”框架下县域社会矛盾纠纷生成机理及防范策略[J].学习与探索,2023(11):65-72,175. [3] 颜慧娟,陈荣卓.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建构[J].江汉论坛,2017(1):49-54. [4] 顾培东.国家治理视野下多元解纷机制的调整与重塑[J].法学研究,2023(3):92-111. [5] 刘箴,刘倪.复杂性治理情境下基层政府塑造治理资源的行动策略——以湖南省基层政府纠纷治理样态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62-69. [6] 郑峥.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的诉源治理:现实需求及实施路径[J].中州学刊,2021(11):59-63. [7] 郭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土地纠纷调解及其制度完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3-30. [8] 郑容坤.从村级自治到多元共治:乡村纠纷调解的逻辑转向及其优化——基于“结构—行动”视角的分析[J].求实,2023(3):95-108,112. [9] 陆益龙.乡村民间纠纷的异化及其治理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2019(10):184-203,207-208. [10] 叶林,卢玮.嵌入与自主:转型社区纠纷化解的内在逻辑——以成都市D社区无讼建设为例[J].理论与改革,2023(2):123-134. [11] 韩烜尧.论中国的线上纠纷解决机制(ODR)——“网上枫桥经验”的探索与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0-78. [12] 彭小龙.“枫桥经验”与当代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结构变迁[J].中国法学,2023(6):23-44. [13] 温丙存.我国基层纠纷治理的制度转型与创新发展——基于2019—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分析[J].求实,2021(4):53-63,111. [14] 龙飞.论国家治理视角下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J].法律适用,2015(7):2-12. [15] 郭星华,任建通.基层纠纷社会治理的探索——从“枫桥经验”引发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5(1):65-69. [16] 史云桐.“集成治理”的实现形式及其内在逻辑——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21(12):84-90,117. [17] 牛正浩.新时代“枫桥经验”视域下诉源治理现代化路径构建[J].学术界,2023(9):141-154. [18] 韩振文,张思雨.共享法庭制度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浙江省的实证考察[J].理论月刊,2023(6):141-151. [19] 卜令全,王凯.“一网四通六保障”信访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创新实践研究——对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时解纷”信访工作平台的研究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23(3):155-157. [20] 贾哲敏.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15(3):90-95. [2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22] 彭云,王佃利.机制改革视角下我国“放管服”改革进展及梗阻分析——基于七省市“放管服”改革的调查[J].东岳论丛,2020(1):125-133. [23] 沈荣华,钟伟军.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4] 李汉卿.协同治理理论探析[J].理论月刊,2014(1):138-142. [25] 李庆瑞,曹现强.党政统合与自主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2020年至2021年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22(3):110-122,173. [26] 彭莹莹.协商治理与社会矛盾化解[J].社会主义研究,2021(1):115-121. [27] 龙飞.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问题[J].中国应用法学,2019(6):128-149. [28] 蒲一苇.纠纷分层过滤模式的探索与检视——以N市法院入驻矛调中心的实践为基础[J].法治研究,2022(4):124-136. [29] 谢小芹,姜敏.政策工具视角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政策试点的扎根分析——基于全国60个试点城市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21(6):98-104. |
[1] | 李智超, 于翔. 基层政府的组织结构何以“另起炉灶”?——以T镇政府的“工作线”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39-50. |
[2] | 陈廷栋. 基层考核机制变迁的轨迹、逻辑与展望——基于“价值—制度—行动”的整合性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6): 59-72. |
[3] | 吴金群, 陈元勋. 基层治理中的双向压力型体制及其运行逻辑——基于H镇网格化管理的个案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2): 12-27. |
[4] | 赵聚军, 庞尚尚. 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类型学考察与路径探赜[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69-82. |
[5] | 于刚强, 李嘉琳. 基层公私合作的制度信任何以形成?——基于H街的个案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6): 29-40. |
[6] | 谭英俊, 蒙晓霜. 迈向整体智治: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新趋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6): 41-54. |
[7] | 王伟进, 陆杰华. 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6): 146-158. |
[8] | 周振超, 黄洪凯. 条块关系视域下基层政府负担繁重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59-69. |
[9] | 吴晓林, 李一. 空间黏合:城市生活空间改造中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形成机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28-39. |
[10] | 王佃利, 孙妍. 脱域流动与情感共生:城乡融合发展中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何以可能——基于空间与治理互塑视角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11-22. |
[11] | 容志, 吴磊, 李婕. 公共价值驱动的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基于“两张网”运行的观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49-62. |
[12] | 张会平, 叶晴琳. 数据确权与业务协同:部门数据赋能基层治理的困境突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63-73. |
[13] | 王刚, 吴向楠. 重心下移的组织重塑: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理论概括——以Q市城阳区“吹哨报到联包”改革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4): 54-67. |
[14] | 徐勇, 任路. 以现场实验为引导的田野政治学建构——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四次政治实验的回顾与反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4): 143-152. |
[15] | 韩志明. 灵活的适应性机制——基层协商民主的弥散化发展及其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43-53.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