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 Vol. 58 ›› Issue (4): 28-39.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4.003

• 治理现代化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空间黏合:城市生活空间改造中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形成机理

吴晓林, 李一   

  1.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 收稿日期:2022-01-07 出版日期:2022-07-25 发布日期:2022-07-26
  • 作者简介:吴晓林,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治理与政治发展;李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基于供需平衡的复合式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研究”(20AZD087)

Spatial Cohesi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rimary-level Governance Communit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Living Space

WU Xiao-lin, LI Yi   

  1.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 Received:2022-01-07 Online:2022-07-25 Published:2022-07-26

摘要: 空间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人类活动的载体。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是一个单向的物质生产过程,而是综合了更多社会再生产的属性。“空间正义、居民交往、社会资本和空间文化”在“空间活动向基层治理共同体”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这些要素究竟如何在生活空间“活化”,仍需要具体机制的分析。分析成都市生活空间改造的案例发现,空间黏合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关键机制。空间黏合是一个以空间为纽带,带动居民和各方参与的机制,是一个从空间生产到共同体生产的连续统。它通过“象征性的空间符号和仪式”构建居民互动的空间情境,以参与式改造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及自治习惯,以“在地社区自组织撬动和培育”居民自我服务、自主管理。生活空间的改造既可以成为居民参与的符号,也可以成为引导居民交往和参与的连接点。

关键词: 空间改造, 共同体, 城市空间, 基层治理

Abstract: Space is not only the product, but also the carrier, of human activities. Its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herefore, is not a one-way material production process, but bears a comprehensive attribute of more social reproduction. “Space justice, residents’ communication, social capital and space cultur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pace activities to primary-level governance community”. How these elements “activate” in living space still needs to be analyzed by specific mechanisms. Spatial cohesion, this paper find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ase of living space transformation in Chengdu, is the key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primary-level governance community. Spatial cohesion is a mechanism that takes space as a link and drives the participation of residents and all parties; it is a continuum from space production to community production. It, through “symbolic spatial symbols and rituals”, constructs the spatial context of residents’ interaction; it cultivates residents’ community awareness and autonomy habits through participatory transformation; and leverages and cultivates residents’ self-service and self-management through “local community self-organiz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ving space can become not only a symbol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but also a connecting point to guide residents’ communication and participation.

Key words: space transformation, community, urban space, primary-level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 

  • D63-3
[1]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文)[EB/OL].(2015-01-12)[2021-12-29].https://www.funan.gov.cn/xxgk/detail/content/5e08049e28c8b2e7b90e6478.html.
[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EB/OL].(2016-06-30)[2022-1-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30/content_9991.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1-11-19].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4] 薛东,翁祖彪.基于居民美好生活的社区公共空间构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75-80.
[5] 严国萍,吴结兵.基于公共空间建设的社区治理——浙江省H县“睦邻客厅”项目的案例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4):130-136.
[6] 习近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EB/OL].(2019-11-03)[2022-03-19].https://www.ccps.gov.cn/xtt/201911/t20191103_135417.shtml?from=groupmessage.
[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9-03-02)[2021-12-12].http://www.gov.cn/xinwen/2019-03/02/content_5369939.htm.
[8] 蔡静诚,熊琳.“营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空间视角下的社区营造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20(4):103-110.
[9] 舒晓虎.社区共同体的空间建构:一个分析框架[J].学习与实践,2017(12):90-97.
[10] 管其平.空间治理:过渡型社区治理的“空间转向”[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6):30-37.
[11] 罗正浩,吴永发.构筑文化共同体:城镇空间创作中的“记住乡愁”[J].江西社会科学,2020(11):224-230.
[12] 杜培培,陈光裕.空间重构视域下老单位社区变迁及其治理策略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9(7):108-117.
[13] 刘中起,杨秀菊.从空间到行动:社区营造的多维政策机制研究——基于上海的一项个案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28-36.
[14] 张诚.培育社会资本: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方向与路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47-53.
[15] 陈伟东,舒晓虎.社区空间再造:政府、市场、社会的三维推力——以武汉市J社区和D社区的空间再造过程为分析对象[J].江汉论坛,2010(10):130-134.
[16] 吴晓林,谢伊云.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创制:城市基层治理转型的“凭借机制”——以成都市武侯区社区治理改革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20(5):91-98.
[17] 熊易寒.社区共同体何以可能:人格化社会交往的消失与重建[J].南京社会科学,2019(8):71-76.
[18] 王春光.社会治理“共同体化”的日常生活实践机制和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1(4):1-10.
[19] 袁媛,张志敏.城市社区生活共同体的空间建构——以包头市北梁棚改新区为例[J].新视野,2021(1):98-104.
[20] 张艳,曹海林.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机理及其实践路径[J].中州学刊,2021(11):64-69.
[21] 张弘莉.重新发现社区: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以社区自组织为例[J].当代传播,2021(5):48-52.
[22] 周晨虹.社区空间秩序重建:基层政府的空间治理路径——基于J市D街的实地调研[J].求实,2019(4):54-64,110-111.
[23] Francis J,Giles-Corti B,Wood L,Knuiman M. Creating sense of community: the role of public spac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2(4):401-409.
[24] Grodach C. Art spaces, public space, and the link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J].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2009(4):474-493.
[25]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北城改造有关政策的意见[EB/OL].(2012-04-10)[2021-08-19].http://gk.chengdu.gov.cn/govInfoPub/detail.action?id=47704&tn=6.
[26] 叶燕,邹悦.先自治后整治,成都努力更美丽更宜居[EB/OL].(2020-02-22)[2022-01-13].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096767.
[27] 章光日.人类生活空间图式变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3):60-66.
[28]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成都市人民政府第109次常务会议[EB/OL].(2016-03-21)[2021-10-09].http://www.chengdu.gov.cn/chengdu/c117695/2016-03/21/content_681cfbba7c6c40c2ba8ab707243b1986.shtml.
[29] 成都市民政局.关于开展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的通知[EB/OL].(2016-05-03)[2021-09-17].http://www.cdmzj.gov.cn/cdmz/zwgk/zywj/8a3e56b65306c926015475d1e8f11991.html.
[30] 成都市民政局,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 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成都市民政局 、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 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的实施意见[EB/OL].(2018-04-08)[2021-09-17]. http://gk.chengdu.gov.cn/govInfoPub/detail.action?id=98008&tn=6.
[31]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见[N].成都日报,2021-02-08(4).
[32] 李舒 ,杜衡 ,任峰,等.成都,织就“社区改革”的斑斓蜀锦[EB/OL].(2021-03-01)[2022-01-30].http://www.cdswszw.gov.cn/tzgg/Detail.aspx?id=26280.
[33] 成都市委外宣办. 成都出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全文)[EB/OL].(2017-09-20)[2022-01-13].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70920/000818664.html.
[34] 关于优化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指导意见[EB/OL].(2010-06-21)[2021-12-18].http://sq.sqyz.info:8087/QTWZ/LIST.aspx?LMBH=1011.
[35] 王晴锋.情境互动论:戈夫曼社会学的理论范式[J].理论月刊,2019(1):138-144.
[36] Goffman E. Relations in public: microstudies of the public order[M]. New York:Harper & Row,1972:154.
[37] 王长潇,刘瑞一.网络视频分享中的“自我呈现”——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的观察与思考[J].当代传播,2013(3):10-12.
[38]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的通知[EB/OL].(2020-04-30)[2021-12-21].http://gk.chengdu.gov.cn/govInfo/detail.action?id=117413&tn=6.
[39] 李昊.公共性的旁落与唤醒——基于空间正义的内城街道社区更新治理价值范式[J].规划师,2018(2):25-30.
[40] 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J].江海学刊,2002(3):15-18,206.
[41] 郁建兴,任杰.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实现机制[J].政治学研究,2020(1):45-56.
[42] 张贤明,张力伟.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逻辑、价值目标与实践路径[J].理论月刊,2021(1):61-68.
[43] 范宇.发端于社区治理,延伸出爱的接力——“共享奶奶”专接“别人家孩子”[N].成都日报,2021-11-02(1).
[44] 高峰.空间的社会意义:一种社会学的理论探索[J].江海学刊,2007(2):44-48.
[45] Goffman E. Behaviour in public places: notes on the social organisation of gathering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3:120.
[1] 王佃利, 孙妍. 脱域流动与情感共生:城乡融合发展中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何以可能——基于空间与治理互塑视角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11-22.
[2] 袁方成, 吴迪. 空间改造与社区生活—治理共同体的形塑——一个场域分析框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37-49.
[3] 蓝江. 赛璐珞、影像共同体与数字化——从《一秒钟》到数字时代的影像[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123-130.
[4] 容志, 吴磊, 李婕. 公共价值驱动的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基于“两张网”运行的观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49-62.
[5] 张会平, 叶晴琳. 数据确权与业务协同:部门数据赋能基层治理的困境突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63-73.
[6] 余敏江, 朱雨新. 超越“杰文斯悖论”:“碳中和”议题实现的社会治理驱动及优化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86-95.
[7] 吴崇伯, 张媛. 构建“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企业利益相关者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5): 1-11.
[8] 潘懋元, 贺祖斌.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大学治理——访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5): 120-128.
[9] 李丹, 罗美. 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角色——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4): 1-12.
[10] 王刚, 吴向楠. 重心下移的组织重塑: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理论概括——以Q市城阳区“吹哨报到联包”改革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4): 54-67.
[11] 徐勇, 任路. 以现场实验为引导的田野政治学建构——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四次政治实验的回顾与反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4): 143-152.
[12] 韩志明. 灵活的适应性机制——基层协商民主的弥散化发展及其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43-53.
[13] 韩志明. 灵活的适应性机制——基层协商民主的弥散化发展及其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43-53.
[14] 袁方成, 王丹. 超越“诺斯悖论”:从制度性能到治理效能   ——以宅改为研究对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67-81.
[15] 马卫红. 以政社同构弥合制度距离:基层治理吹哨改革的效能转化机制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82-9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郑崇明, 黄志球. 改革初期官员激励的深圳经验与现实观照——一个政策企业家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1 -10 .
[2] 陈科霖. “集中力量办大事”何以转化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强大效能:历史脉络、制度逻辑与实现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1 -14 .
[3] 叶林, 彭显耿. 城市更新:基于空间治理范式的理论探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15 -27 .
[4] 文宏, 林彬. 突发事件属地管理中的应急决策困境   ——基于重大传染病事件的考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40 -47 .
[5] 葛天任. 都市权力结构与土地利益分配——快速城镇化时期北京城市更新的空间政治经济学[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48 -58 .
[6] 叶敏, 董佳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景区型村庄:发展逻辑与治理困境——基于浙北W镇JL村发展经验的案例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59 -71 .
[7] 陈强, 彭雅婷.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务抖音号信息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5个省级卫健委官方抖音号的实证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72 -85 .
[8] 张振宇, 张蔚. 公私之辩:视频博客中的私人话语与公共表达——基于B站(Bilibili)的实证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86 -97 .
[9] 石培华, 王屹君, 李中. 元宇宙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前景、主要场景、风险挑战、模式路径与对策措施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98 -116 .
[10] 罗连发, 方乔梅, 刘沛瑶. 优惠政策能促进经济发展吗?——基于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的再检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117 -130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