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 Vol. 58 ›› Issue (4): 59-71.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4.006

• 治理现代化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景区型村庄:发展逻辑与治理困境——基于浙北W镇JL村发展经验的案例研究

叶敏1, 董佳艺2   

  1. 1.华东理工大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237;
    2.华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
  • 收稿日期:2022-03-01 出版日期:2022-07-25 发布日期:2022-07-26
  • 作者简介:叶敏(1984—),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城乡基层治理。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大都市郊区镇域治理单元重构模式比较与优化对策研究”(21BZZ099)

Scenic Village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s Development Logic and Governance Dilemma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JL Village, W Town, North Zhejiang

YE Min1, DONG Jia-yi2   

  1. 1. School of Soci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Institute of Marxism,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 Received:2022-03-01 Online:2022-07-25 Published:2022-07-26

摘要: 在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在农村社区内部投入资源打造小型景区已经成为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重要操作,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的景区型村庄。景区型村庄是一种“村中景”模式,即农村社区的部分区域,形成具有一定旅游价值的景观区域,其特殊之处在于内部的景区和社区之间存在元素和功能的双重叠加。文章基于浙北W镇JL村的发展经验,从市场、社区与国家的三维分析框架解析景区型村庄的发展逻辑和治理困境,并试图从学理上说明市场、社区与国家之间的目标差异及协调困难是引发景区村庄发展治理困境的内在根源。

关键词: 景区型村庄, 乡村振兴, 治理, 乡村旅游

Abstract: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nders an investment of resources in rural communities to build small scenic spots an important operation, thus forging some unique scenic villages. Scenic village bears a “scene in the village” mode, that is, part of the rural community is built intensively to form a landscape area with certain tourism value, and its particularity lies in the double superposition of elements and functions between the internal scenic spot and the community. This paper, drawing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JL village, W Town, Northern Zhejiang,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logic and governance dilemma of scenic villages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market, community and the state. The internal causes, the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oretically, lie in the objective differences and coordination difficulties among the three subjects.

Key words: scenic village, rural vitalization, governance, rur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 

  • D63
[1] 林晓娜,王浩,李华忠.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休闲旅游研究:村民参与、影响感知及社区归属感[J].东南学术,2019(2):108-116.
[2] 杨世伟.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内在意蕴、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25-135.
[3] 陈实.全域生态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以浙江省桐庐县“全域生态建设”为例[J].社会治理,2021(2):31-36.
[4] 浙江:提前完成万村景区化,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EB/OL].(2021-05-25)[2022-03-0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ARTTPCH0514R9L4.html.
[5] 陈柳媛,郑燕伟.浙江省大力推进乡村景区化[J].上海农村经济,2020(10):39-41.
[6] 古康君,吕佳欣.景区村庄发展模式探究——以金华市首批3A级景区村庄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7):101-102.
[7] 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1998(2):34-38.
[8] 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J].旅游论坛,2008(4):58-65.
[9] 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0(1):47-52.
[10] 徐虹,王彩彩.包容性发展视域下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机制研究——陕西省袁家村的案例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9(6):59-70.
[11] 周立,奚云霄,马荟,等.资源匮乏型村庄如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基于公共治理说的陕西袁家村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1(1):91-111.
[12] 赵纯.旅游影响下乡村空间治理中的伦理重塑——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42-148.
[13] 张洪昌,舒伯阳.社区能力、制度嵌入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J].甘肃社会科学,2019(1):186-192.
[14] 李华强,邹安琼,姚沁.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J].农村经济,2020(2):83-88.
[15] 黄鑫,邹统钎,储德平.旅游乡村治理演变机理及模式研究——陕西袁家村1949—2019年纵向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2020(3):93-103.
[16] 郭占锋,李轶星,张森,等.村庄市场共同体的形成与农村社区治理转型——基于陕西袁家村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21(1):68-84.
[17] 张洪.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J].经济管理,2008(17):14-17.
[18] 保继刚,林敏慧.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J].地理学报,2014(2):268-277.
[19] 霍震.农村旅游发展格局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2021(6):60-61.
[20] 银元,李晓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5):182-186,193.
[21] 罗浩,冯润.论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及若干相关概念的经济性质[J].旅游学刊,2019(11):116-123.
[22] 马荟,庞欣,奚云霄,等.熟人社会、村庄动员与内源式发展——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20(3):28-41.
[23] 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7(4):12-15.
[24] 《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服务与管理指南》及其实施细则解读[EB/OL].(2018-06-11)[2022-03-04].http://ct.zj.gov.cn/art/2018/6/11/art_1653841_34885540.html.
[25] 郑向敏,田苗苗.论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的“三化”关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8-31.
[26] 孙秋云,魏巍,马媛.论景观社区建设中国家力量的介入及其文化规训——基于对贵州少数民族乡村旅游社区实地调查的阐释[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27-135.
[1] 陈科霖. “集中力量办大事”何以转化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强大效能:历史脉络、制度逻辑与实现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1-14.
[2] 叶林, 彭显耿. 城市更新:基于空间治理范式的理论探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15-27.
[3] 吴晓林, 李一. 空间黏合:城市生活空间改造中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形成机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28-39.
[4] 王佃利, 孙妍. 脱域流动与情感共生:城乡融合发展中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何以可能——基于空间与治理互塑视角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11-22.
[5] 韩志明, 刘子扬. 穿透稠密的城市空间——数字时代超大规模城市的清晰化之道[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23-36.
[6] 袁方成, 吴迪. 空间改造与社区生活—治理共同体的形塑——一个场域分析框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37-49.
[7] 彭勃, 杜力. 构建社会安全的空间基础:基于城市街区更新的空间生产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21-35.
[8] 容志, 吴磊, 李婕. 公共价值驱动的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基于“两张网”运行的观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49-62.
[9] 张会平, 叶晴琳. 数据确权与业务协同:部门数据赋能基层治理的困境突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63-73.
[10] 田先红. “数字避责”: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基层官员避责行为研究——基于多案例的综合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74-87.
[11] 戚务念, 李杭璋. 新中国第一轮学业减负改革探索(1950—1977)[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97-112.
[12] 张雯闻, 贾海薇.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理解校外培训治理的国家行动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113-122.
[13] 卓越, 罗敏. 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基于比较分析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10-20.
[14] 吕德文. 迈向城乡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基于P县的田野发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21-32.
[15] 史传林, 温瑜. 制度距离视角下超大城市城郊村公共服务失灵及治理——以广州市D村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33-4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郑崇明, 黄志球. 改革初期官员激励的深圳经验与现实观照——一个政策企业家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1 -10 .
[2] 陈科霖. “集中力量办大事”何以转化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强大效能:历史脉络、制度逻辑与实现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1 -14 .
[3] 叶林, 彭显耿. 城市更新:基于空间治理范式的理论探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15 -27 .
[4] 吴晓林, 李一. 空间黏合:城市生活空间改造中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形成机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28 -39 .
[5] 文宏, 林彬. 突发事件属地管理中的应急决策困境   ——基于重大传染病事件的考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40 -47 .
[6] 葛天任. 都市权力结构与土地利益分配——快速城镇化时期北京城市更新的空间政治经济学[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48 -58 .
[7] 陈强, 彭雅婷.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务抖音号信息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5个省级卫健委官方抖音号的实证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72 -85 .
[8] 张振宇, 张蔚. 公私之辩:视频博客中的私人话语与公共表达——基于B站(Bilibili)的实证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86 -97 .
[9] 石培华, 王屹君, 李中. 元宇宙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前景、主要场景、风险挑战、模式路径与对策措施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98 -116 .
[10] 罗连发, 方乔梅, 刘沛瑶. 优惠政策能促进经济发展吗?——基于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的再检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117 -130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