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 Vol. 58 ›› Issue (4): 1-14.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4.001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下一篇
陈科霖
CHEN Ke-lin
摘要: 作为中国国家治理长期存在的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现实依据。但目前学术界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研究缺乏对这一治理机制的内在逻辑的探讨,特别是这一治理机制何以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尚未有较为深入的理论回应。本研究在系统回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脉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制度评价正当性、优越性与有效性的三大标准。比较“传统模式”“宣称模式”“内卷模式”与“优越模式”四种国家治理模式,可以看出,责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优势得以彰显的关键因素。基于此,从责任政治理论的“观念”“结构”“行动”三个维度深入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国家治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将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新时代国家治理强大效能提供相关启示。
中图分类号:
[1] 葛霖生.论苏联解体的经济原因[J].苏联研究,1992(3):1-6. [2] 胡鞍钢,鄢一龙,吕捷.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手段——以五年计划转型为例(从“六五”到“十一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3-52,158. [3] 胡鞍钢,鄢一龙,吕捷.从经济指令计划到发展战略规划:中国五年计划转型之路(1953-2009)[J].中国软科学,2010(8):114-122,160. [4]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N].人民日报,1976-12-26. [5]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鄢一龙,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中央政府决策模式演变——以五年计划编制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20-121. [8] 陈科霖,王频.地方增长经营型政府的制度逻辑——以“苏南模式”的变迁为例[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18:186-199. [9] 孙秀林,周飞舟.土地财政与分税制:一个实证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3(4):40-59,205. [10] 周飞舟.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J].社会学研究,2007(1):49-82,243-244. [11] 唐任伍.赋能更具活力的新型举国体制[J].国家治理,2020(2):19-22. [12] 曾宪奎.我国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20(3):26-33. [13] 谢富胜,潘忆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5):156-166,204. [14] 乐云,李永奎,胡毅,等.“政府-市场”二元作用下我国重大工程组织模式及基本演进规律[J].管理世界,2019(4):17-27. [15]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cas.cn/xw/zyxw/gdxw/201406/t20140609_4133874.shtml. [16] 李哲,苏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2):5-10. [17] 殷忠勇.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制度体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3):80-83. [18] 黄寿峰.准确把握新型举国体制的六个本质特征[J].国家治理,2020(42):7-10. [19] 何虎生.内涵、优势、意义:论新型举国体制的三个维度[J].人民论坛,2019(32):56-59. [20] 殷冬水,赵德昊.基础性权力:现代国家的标识——国家基础性权力的政治理论透视与解释[J].学习与探索,2019(9):81-88,192. [21] [德]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2] 俞可平.权力与权威:新的解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40-49. [23] 盛洪.权力:权威与暴力——以汉娜·阿伦特的思想为主要理论资源[J].学术界,2016(6):16-27. [24] 肖华.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1-6. [25] 丁增华,王凤英.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特征[J].探索,1991(1):3-6. [26] [美] 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27] 蒯正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关于制度有效性的三维解读[J].理论与改革,2012(1):11-14. [28] 霍春龙,包国宪.政治制度的有效性与政府责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3):89-93. [29] 白钢,林广华.论政治的合法性原理[J].天津社会科学,2002(4):42-51. [30] 林尚立.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6-54. [31]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3] 林尚立.阶级、所有制与政党:国有企业党建的政治学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10(1):53-58,82. [34] 路风,何鹏宇.举国体制与重大突破——以特殊机构执行和完成重大任务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管理世界,2021(7):1-18. [35] 陈国权,皇甫鑫.功能性分权与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J].社会学研究,2021(4):1-21,225. [36] 陈国权,于洋.公共品的生产和分配:两种不同的行政逻辑——兼论民主行政的适用性[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26-133. |
[1] | 卓越, 罗敏. 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基于比较分析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10-20. |
[2] | 马亮. 四位一体的国家治理——制度优势何以转化为治理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12. |
[3] | 吴晓林, 谢伊云. 强组织的低成本撬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效能转化的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3-21. |
[4] | 韩志明. 灵活的适应性机制——基层协商民主的弥散化发展及其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43-53. |
[5] | 韩志明. 灵活的适应性机制——基层协商民主的弥散化发展及其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43-53. |
[6] | 袁方成, 王丹. 超越“诺斯悖论”:从制度性能到治理效能 ——以宅改为研究对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67-81. |
[7] | 马卫红. 以政社同构弥合制度距离:基层治理吹哨改革的效能转化机制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82-93. |
[8] | 马卫红. 以政社同构弥合制度距离:基层治理吹哨改革的效能转化机制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82-93. |
[9] | 孟天广, 王烨. 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创新:地方创新与治理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11-123. |
[10] | 孟天广, 王烨. 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创新:地方创新与治理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11-123. |
[11] | 陈科霖. “应急管理碎片化”的成因及其消解——基于常规与应急两种治理机制的比较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6): 45-58. |
[12] | 原超. “政治势能”视阈下新时代议事协调机构的制度逻辑及职能优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41-50. |
[13] | 袁方成, 李思航. 技术治理的风险及其演化逻辑——以农村精准扶贫为分析对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45-61. |
[14] | 孙志建. 事中事后监管工具结构创新:五年实践的回顾与展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1): 42-54. |
[15] | 李华, 李一凡. 中央环保督察制度逻辑分析:构建环境生态治理体系的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53-60.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