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Vol. 57 ›› Issue (1): 1-12.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1.01.001
•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 下一篇
马亮
MA Liang
摘要: 国家治理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外交等许多方面,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其核心构成要素。基于已有文献和理论,可以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包括导向器、探测器、控制器和缓冲器,它们决定了国家治理能力的高低和制度优势的大小。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将导向器、探测器、控制器和缓冲器持续不断地优化,并使四者之间能够有机衔接并动态耦合。这意味着要在一个充满内外部挑战的环境中保持制度定力、推动制度创新,持续不断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对于制度的生命力和国家治理的效能而言,匹配、自洽、适应、执行等这些因素至关重要。如何设计、支持并执行各项制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中图分类号:
[1] 本书编写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 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2] 文件起草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0. [3] 杨开峰. 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概念性框架[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0, 9 (3): 3-15. [4] [美]弗朗西斯·福山. 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5] [美]亨特·克劳瑟—海克. 穿越小径分岔的花园:赫伯特·西蒙和他的科学迷宫[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6] 洪源远. 中国如何跳出贫困陷阱[M].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8. [7] 周雪光.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M]. 北京: 三联书店, 2017. [8] 周黎安.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7. [9] O'Toole L J, Jr., Meier K J. Modeling the Impact of Public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of Structural Context[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999, 9 (4): 505-526. [10] Moore M H. Creating Public Value: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1] 何艳玲. 理顺关系与国家治理结构的塑造[J]. 中国社会科学, 2018(2): 26-47. [12] Hood C C, Margetts H Z.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in the Digital Age[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13] [英]克里斯托弗·胡德, 科林·斯科特, 奥利弗·詹姆斯, 等. 监管政府:节俭、优质与廉政体制设置[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14] Yasuda J. Regulatory Scaffolding: Food Safety Politics in Federal, Unitary, and Multilevel Systems[J]. China Policy Journal, 2020, 2(1):1-15. [15] 张康之. 社会治理的经络[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16] Dincecco M, Wang Y. Violent Conflict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ver the Long Run: China Versus Europe[J].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8, 21 (1): 341-358. [17] [美]贾雷德·戴蒙德. 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M]. 栾奇,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 [18] 习近平.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M]//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9. [19] 阎波. 以“运动战”破解“办事难”:地方政府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制度逻辑[J]. 中国行政管理, 2020(10): 97-105. [20] Christensen T, Dong L, Painter M, et al. Imitating the West? Evidence on Administrative Reform from the Upper Echelons of Chinese Provincial Government[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12, 72 (6): 798-806. [21] 郭建龙.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M]. 福州: 鹭江出版社, 2017. [22] 胡恒. 清代政区分等与官僚资源调配的量化分析[J]. 近代史研究, 2019 (3): 4-29. [23] 吕普生. 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与有效路径分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1 (3): 18-33. [24]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5. [25] 贝淡宁. 贤能政治: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适合中国[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6. [26] Li L, Pang B, Wu Y. Isolated counties, administrative monitoring, and the misuse of public funds in China[J]. Governance, 2019, 32 (4): 779-797. [27] 杜月. 制图术:国家治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J]. 社会学研究, 2017 (5): 192-217. [28] 韩志明. 问题解决的信息机制及其效率——以群众闹大与领导批示为中心的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19 (4): 86-92. [29] 颜昌武, 杨郑媛. 什么是技术治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 (2): 11-22. [30] 张丙宣, 任哲. 数字技术驱动的乡村治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6 (2): 62-72. [31] 吴晓林. 技术赋能与科层规制——技术治理中的政治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 (2): 73-81. [32] 彭亚平. 照看社会:技术治理的思想素描[J]. 社会学研究, 2020, 35 (6): 212-236. [33] 王程伟, 马亮. 绩效反馈何以推动绩效改进——北京市“接诉即办”的实证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20(11):117-125. [34] 史晨, 马亮. 协同治理、技术创新与智慧防疫——基于“健康码”的案例研究[J]. 党政研究, 2020 (4): 107-116. [35] 马亮. 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要更加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J]. 国家治理,2020 (44): 3-7. [36] 马亮. 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绩效管理[J]. 理论探索, 2020(6): 14-22. [37] 邓穗欣. 制度分析与公共治理[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38] 张夏准. 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39] 马亮. 公务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与数字政府建设:中国城市的调查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 (2): 34-44. |
[1] | 吴晓林, 谢伊云. 强组织的低成本撬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效能转化的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3-21. |
[2] | 韩志明. 灵活的适应性机制——基层协商民主的弥散化发展及其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43-53. |
[3] | 韩志明. 灵活的适应性机制——基层协商民主的弥散化发展及其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43-53. |
[4] | 袁方成, 王丹. 超越“诺斯悖论”:从制度性能到治理效能 ——以宅改为研究对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67-81. |
[5] | 马卫红. 以政社同构弥合制度距离:基层治理吹哨改革的效能转化机制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82-93. |
[6] | 马卫红. 以政社同构弥合制度距离:基层治理吹哨改革的效能转化机制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82-93. |
[7] | 孟天广, 王烨. 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创新:地方创新与治理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11-123. |
[8] | 孟天广, 王烨. 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创新:地方创新与治理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11-123. |
[9] | 王炳权, 彭冲. 形式主义的组织学考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36-147. |
[10] | 陈科霖. “应急管理碎片化”的成因及其消解——基于常规与应急两种治理机制的比较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6): 45-58. |
[11] | 袁方成, 李思航. 技术治理的风险及其演化逻辑——以农村精准扶贫为分析对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45-61. |
[12] | 孙志建. 事中事后监管工具结构创新:五年实践的回顾与展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1): 42-54. |
[13] | 李晓乐. 新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嬗变的历史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43-48. |
[14] | 王芸.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国家治理价值举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50-55.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