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2025, Vol. 61 ›› Issue (3): 39-50.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3.004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LI Zhi-chao1,2, YU Xiang1
[1] 饶静,叶敬忠.我国乡镇政权角色和行为的社会学研究综述[J].社会,2007(3):178-188,209-210. [2] 彭勃,赵吉.折叠型治理及其展开:基层形式主义的生成逻辑[J].探索与争鸣,2019(11):92-101,158-159. [3] 刘能.等级制和社会网络视野下的乡镇行政:北镇的个案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4] 仇叶.行政权集中化配置与基层治理转型困境——以县域“多中心工作”模式为分析基础[J].政治学研究,2021(1):78-89,156-157. [5] 田先红.适应性治理:乡镇治理中的体制弹性与机制创新[J].思想战线,2021(4):116-127. [6] 杨华.“不变体制变机制”:基层治理中的机制创新与体制活力——以新邵县酿溪镇“片线结合”为例[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2(1):55-71. [7] 桂华,张一晗.整体性治理:转型期乡镇政权运转的实践图式[J].求实,2023(2):81-93,112. [8] 易卓.行政调适性:理解乡镇“组线治理”机制创新的一个分析视角——基于湖南省C镇的案例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2(5):79-89. [9] 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10] 狄金华.通过运动进行治理:乡镇基层政权的治理策略 对中国中部地区麦乡“植树造林”中心工作的个案研究[J].社会,2010(3):83-106. [11] 赵树凯. 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8. [12] 杨华,袁松.中心工作模式与县域党政体制的运行逻辑——基于江西省D县调查[J].公共管理学报,2018(1):12-22,153-154. [13] 吕德文.中心工作与国家政策执行——基于F县农村税费改革过程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6):35-39. [14] 欧阳静.县域政府包干制:特点及社会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20(1):25-29. [15] 欧阳静.论基层运动型治理——兼与周雪光等商榷[J].开放时代,2014(6):180-190,9. [16] 程同顺,邢西敬.“中心工作”机制:乡镇运行模式的一种解读——基于L市辖区乡镇的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2):111-120. [17] 冯川.县域治理体系刚性化与乡镇自主性[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9-130. [1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9] 荣敬本,崔之元,王栓正,等. 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0] 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9(2):61-92,244. [21] O’Brien K J, Li L. 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J]. Comparative Politics, 1999(1):167-186. [22] 孙立平, 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收粮的个案研究[C]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0. [23] 欧阳静.压力型体制与乡镇的策略主义逻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3):116-122. [24] 颜昌武.刚性约束与自主性扩张——乡镇政府编外用工的一个解释性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9(4):100-106. [25] 田先红.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县域治理体系演变及其效应[J].探索,2020(4):26-36. [26] 欧阳静,王骏.形式主义地“讲政治”:基层策略主义的新表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88-96. [27] 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J].开放时代,2011(10):67-85. [28] Meyer J W, Rowan B.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 83(2): 340-363. [29] 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01-112. [30] Dimaggio P J, Powell W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 147-160. [31] 贺雪峰.行政体制中的责权利层级不对称问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4):5-7. [32] 董伟玮,秦音.纵向治理结构中的基层行政:结构坍缩、行动裂解与协调进路[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45-56. [33] 练宏.弱排名激励的社会学分析——以环保部门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16(1):82-99,205. [34] 杨华.多中心工作与过程管理:县域治理结构变革的内在逻辑[J].政治学研究,2022(6):111-122,159-160. [35] 练宏.注意力竞争——基于参与观察与多案例的组织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6(4):1-26,242. [36] 王惠娜,马晓鹏.政府注意力分配与政策执行波动——B制革区企业整合重组政策的案例分析[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2(3):130-140. [37] 赖诗攀.强激励效应扩张:科层组织注意力分配与中国城市市政支出的“上下”竞争(1999—2010)[J].公共行政评论,2020(1):43-62,196-197. [38] 李智超,卢婉春.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的差异性研究——基于注意力视角的定性比较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0(5):132-142. [39] Holmstrom B, Milgrom P.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es: incentive contracts, 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91(7):24-52. [40] 叶敏.从政治运动到运动式治理——改革前后的动员政治及其理论解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81. [41] 徐岩,范娜娜,陈那波.合法性承载:对运动式治理及其转变的新解释——以A市18年创卫历程为例[J].公共行政评论,2015(2):22-46,179. [42] 冯仕政.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J].开放时代,2011(1):73-97. [43] 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J].开放时代,2012(9):105-125. [44] 周雪光,练宏.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J].社会学研究,2012(5):69-93,243. [45] 倪星,原超.地方政府的运动式治理是如何走向“常规化”的?——基于S市市监局“清无”专项行动的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4(2):70-96,171-172. [46] 陈家建.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13(2):64-79,2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