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2023, Vol. 59 ›› Issue (6): 146-158.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3.06.013
WANG Wei-jin1, LU Jie-hua2
[1] 黄宗智.重新思考“第三领域”:中国古今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J].开放时代,2019(3):12-36. [2] 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J].学术界,2020(10):120-129. [3] 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 萧公权.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M].张皓,张升,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5] 仝晰纲.秦汉时期的里[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88(4):31-36. [6] 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控制体系的基本结构[J].南国学术,2018(4):562-574. [7] (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8] Li X H, Liang X. A Confucian social model of political appointments among Chinese private-firm entrepreneu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5,58(2):592-617. [9]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 秦晖.传统十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11] (汉)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1. [12] 袁文兴,潘寅生.唐六典全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13]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五保牒[M].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 [14] (明)吕坤.吕坤全集(下)[M].王国轩,王秀梅,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8. [15]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役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 周联合.论保甲法的体制性腐败[J].社会科学研究,2011(3):67-72. [17] 许秀文.浅议南宋社仓制度[J].河北学刊,2007(4):114-117. [18] (宋)黄榦.勉斋集·建宁社仓利病[O]. 四库全书本. [19] 黄鸿山,王卫平.清代社仓的兴废及其原因——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学海,2004(1):131-135. [20] 刘宗志.从清代社仓与义仓之差异看民间社会救济之增长[J].中国农史,2018(2):98-105. [21] [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与革命者1845—1945[M].池子华,刘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2] 唐鸣,赵鲲鹏,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J].江汉学刊,2011(3):68-72. [23]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三)[M].长沙:岳麓书社,2014. [24] 马宁.《中国乡里制度》评述[J].农业考古,2012(3):373-376. [25] 胡庆钧.从蓝田乡约到呈贡乡约[J].云南社会科学,2001(3):41-45. [26] 常建华.乡约·保甲·族正与清代乡村治理——以凌(火寿)《西江视臬纪事》为中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71-76. [27]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8] 党国印.关于社会稳定问题的一个理论及其在农村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观察,1996(4):52-61. [29] (战国)孟子.孟子[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30] 蔡春娟.元代社学与乡村童蒙教育的开展[J].河北学刊,2018(4):75-80. [31] 施克灿.古代社学沿革与性质考[J].教育学报,2013(6):112-117. [32] (唐)陆贽.陆宣公翰苑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3] 沈费伟.传统国家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与运作逻辑[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132-140. [34] (宋)薛居正,卢多逊,扈蒙,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5] 刁培俊,张国勇.宋代国家权力渗透乡村的努力[J].江苏社会科学,2005(4):205-210. [36] 孙海泉.论清代从里甲到保甲的演变[J].中国史研究,1994(2):59-68. [37] 牛贯杰.从“守望相助”到“吏治应以团练为先”——由团练组织的发展演变看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关系[J].中国农史,2004(1):73-80. [38] 张维迎,邓峰.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对中国古代连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经济学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3(3):99-112. [39] 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M].夏江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0]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1] 高世楫,许伟,徐晓新.比较视角下的中国政府规模:雇员数量[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18年第188号. [42] 叶静.地方软财政支出与基层治理——以编外人员扩张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6(1):146-167. [43] 潘劲.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J].中国农村观察,2011(6):2-11. [44] 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69-83. [45] 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5):8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