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Vol. 51 ›› Issue (5): 9-17.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5.002
李斯颖
LI Si-ying
摘要: 侗台语民族作为语言学研究上的集合体,在歌谣文化中保留了诸多不可忽视的共性。由于语言发音方式、词组表达、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侗台语民族的歌谣格律依然保持着腰韵的基本特点,同时受到周边汉族等他文化的影响,逐渐出现脚韵,形成使用较广的腰脚韵格律。根据各侗台语民族歌谣的情况,可推测五言腰韵是其先民歌谣中较受欢迎和较为稳定的一种格律形式。
中图分类号:
[1] 石林.侗台语比较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2] 刘向.说苑·善说篇[M]·合肥:黄山书社,1993. [3] 韦庆稳.越人歌与壮语的关系试探[C]//民族语文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 林河.侗族民歌与《越人歌》的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1985(4). [5] 欧阳若修.关于《越人歌》研究的几个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6] 梁庭望,农学冠.壮族文学概要[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7] 黄革.瑰丽的壮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 [8] 张声震.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第一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 [9] 梁庭望.《粤风·壮歌》译注[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 [10] 梁庭望,罗宾.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11] 李方桂.侗台语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2] 李方桂.龙州土语·序[M].上海:商务印务馆,1947. [13] 屈永仙.傣-泰民族两大文化圈及其史诗传统[C]//乐黛云,杨慧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3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4] 刀承华.德宏傣族人生礼仪念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 金勇.泰国民间文学[M].银川: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16] 潘朝霖,韦宗林.中国水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17] 过伟.岭南十二枝花[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8] 贵州省安顺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仡佬族古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 |
[1] | 胡大雷. 文学新动力与建安诗歌兴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140-146.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