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古贱今”批判的历史进程——从文学鉴赏观念到文学史形态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
115-121.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5.016
先秦时“贵古贱今”、“贵远贱近”为政治观念,孔子自称“好古”,诸子有“法古”与否之争,都是以“贱今”、“贱近”为对立面的;对“贵古贱今”的批判最终演变为“变法”政策。汉代尊经重儒,“贵古”有了文本形态,“贵古贱今”、“贵远贱近”成为社会观念,并延展到文学领域。桓谭、王充的“贵古贱今”批判,从纠正社会风气出发,批判文学鉴赏中的“贵古贱今”,为当代作家鼓吹;曹丕从张扬当代文学事业出发,批判“贵古贱今”而树“建安七子”为经典;葛洪的“贵古贱今”批判,从文采发展规律出发,宣扬文学的发展观。每个时代的“贵古贱今”批判,必定都推出其当代文学经典,各个时代的文学经典,构成文学史。此时,“贵古”、“贵远”以文学史形态取得合法、合理的地位。随着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钟嵘《诗品序》等著述中叙述甚或崇尚前代作品,“详远略近”成为规则。文学鉴赏的“贵古贱今”、“贵远贱近”问题,转化为是否“知文”、“知音”以对作品实事求是的理解的问题,文学发展也进入既继承传统“古之制裁”又开创“今之辞调”二者相辅相成的境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