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Vol. 51 ›› Issue (5): 58-66.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5.008

• 社会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性别差异分析

风笑天,王占国,陈宇光   

  1.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 出版日期:2015-09-10 发布日期:2018-12-19
  • 作者简介:风笑天(1954-),男,湖北武汉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研究方法、青年社会学、家庭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独生子女问题;王占国(1980-),男,山东鄄城人,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研究方法、青年社会学;陈宇光(1975-),女,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南京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青年社会学。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解决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跟踪调查研究”(10CSH026)

Analysis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 of Successful Employment among University Graduates

FENG Xiao-tian, WANG Zhan-guo, CHEN Yu-guang   

  1. 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 Online:2015-09-10 Published:2018-12-19

摘要: 基于第一手调查数据研究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男生就业率比女生高9.4个百分点,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性别差异依然显著;人力资本和家庭背景变量对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有显著影响,并可以部分解释其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不同性别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求职路径,男生主要受人力资本的影响,而女生则更多依赖家庭背景。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 成功就业 , 性别差异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rst-hand survey data, the research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 of successful employment among graduate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discovers that boys’ employment rate is 9.4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girls’. In the case of controlling other variables, the gender difference still remains. Human capital and family background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graduates’ successful employment. These can also explain part of the gender difference. Graduates of different genders will choose two distinct ways to seek jobsboys will be mainly influenced by human capital while girls will more rely on the family background.

Key words: graduate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uccessful employment, gender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 

  • C912.22
[1] 曹星,岳昌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性别差异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2] 章敏敏.“80后”非农职业职场性别差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1).
[3] 潘锦棠.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J].管理世界,2002(7).
[4] 李爱莲.女性劳动力就业:特征、问题与措施[J].理论探索,2008(1).
[5] 刘妍,李岳云.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性别差异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
[6] 谭琳,李军锋.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性别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03(5).
[7] 邓峰,丁小浩.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性别收入差距[J].社会学研究,2012(5).
[8] 刘晓昀,钟秋萍,齐顾波.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及东西部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7(7).
[9] 吴愈晓,吴晓刚.1982—2000:我国非农职业的性别隔离研究[J].社会,2008(5).
[10] 风笑天.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以30项重点经验研究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4(1).
[11] 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茂,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12] 李炜,岳昌君.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
[13] 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2003~2011[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
[14] 黄敬宝.2008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
[15] 黄敬宝.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基于2010年对北京18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J].中国流通经济,2012(1).
[16] 李庆.2009年南京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17] 杜桂英,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校研究,2010(11).
[18] 胡永远,马霖,刘智勇.个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7(6).
[19] 马丽萍,丁小浩.高校毕业生求职中人力资本与社会关系作用感知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
[20] 赖德胜,孟大虎,苏丽锋.替代还是互补——大学生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合作用机制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
[21] 武中哲.单位制变革与大学生求职中的性别不平等——对山东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妇女研究论丛,2007(6).
[22] 宋严,宋月萍,李龙.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本:性别视角下的审视[J].人口与发展,2012(6).
[23] 柴国俊,邓国营.当前大学毕业生性别工资差异的再考察[J].人口学刊,2011(6).
[24] 杨钋.教育、行业分割与性别收入差异——基于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的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3).
[25] 马长琼,方良静.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异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2(4).
[26] 李春玲.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09(3).
[27] 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8] 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29] 张抗私.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行为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4).
[1] 王道勇. 农民工市民化:新型矛盾与政策调适[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83-8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2]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3]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4]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5]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6]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7]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8]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9] 李潇. 完善我国人格权立法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55 -60 .
[10] 赛铮. 论保险公司破产是偏颇性清偿行为撤销之例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1 -66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