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Vol. 53 ›› Issue (4): 42-48.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7.04.007
龙国富
LONG Guo-fu
摘要: 北京话儿尾结构使用广泛,意义丰富,极富地方特色。儿缀结构产生于唐代,儿化和谓词性儿尾结构产生于元代,明清两代对其改造融合,最终纳入北京话语言体系。其中,元代、清代是谓词性儿尾结构产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图分类号:
[1] 林焘.普通话和北京话[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2] 周一民.北京口语语法(词法卷)[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3] 彭宗平.北京话儿尾结构研究[M].北京: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 贾采珠.北京话儿化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5] 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6] 毛修敬.北京话儿化的表义功能[J].语言学论丛,1984(12). [7] 李立成.“儿化”性质新探[J].杭州大学学报,1994(3). [8] 董绍克.试证元曲的儿化音[J].中国语文,1998(3). [9] [日]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J].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8/2003. [10] 李思敬.汉语“儿”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1] 方梅.北京话儿化的形态句法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07(2). [12] 季永海.汉语儿化音的产生和发展[J].民族语文,1999(5). |
[1] | 吕嵩崧. 壮语德靖土语近指指示词的演变——基于语言接触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108-118.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