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Vol. 53 ›› Issue (6): 97-101.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7.06.015
邵杰
SHAO Jie
摘要: 《文选》所设多种文体,往往被分为赋、诗、文三大类,但“骚”“七”二体却在大类划分中难寻固定归属,说明二者在文体意义上具有特殊性。日钞《文选篇目》所映现的古本《文选》,设体与宋代之后通行本《文选》存在差异,其中并无“骚”“七”而出现了“离骚”与“歌”体,说明《文选》可能经历多次编纂,曾出现不同设体的文本系统,而最终定编于今日所见通行本面貌。“骚”“七”自身往往兼具多种文体的特点,具有兼体属性,在定编《文选》中,次于广义之“诗”,而前于广义之“文”,说明《文选》排列文体的总原则应为“由诗渐文”,“骚”“七”为“中间地带”,属于兼体过渡。其中所映现出的文体动态变化,值得学界深入探究。
中图分类号:
[1]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 刘咸炘.文选序说[C]//推十书(增补全本).戊辑(第1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李立信.《昭明文选》分三体七十三类说[C]//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文心雕龙》与21 世纪文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4] 骆鸿凯.文选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5] 傅刚.昭明文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 王立群.《文选》次文类作家编序研究[J].文学评论,2004(3). [7] 陈翀.萧统《文选》文体分类及其文体观考论:以“离骚”与“歌”体为中心[J].中华文史论丛,2011(1). [8] 陈翀.再论唐末五代大规模刻书之可能性——以〈二中历〉所存〈文选篇目〉为例[C]//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八辑.北京:中华书局,2012. [9] 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1] 邵杰.《楚辞》编纂体例“经传说”析论[C]//中国诗歌研究:第九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2] 力之.《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M].成都:巴蜀书社,2005. [13]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4] 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6]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 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8] 程千帆.闲堂文薮[M].济南:齐鲁书社,1984. [19] 胡大雷.从“诗笔之辨”到文体三分:论“赋”在南北朝的再发现与其文体学意义[J].文学遗产,2015(2). [20] 邵杰.《诗》的隐显与《文选》“赋、诗、骚”的排序:《文选》序“体”研究之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1]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2] 蒋寅.中国古代文体互参中“以高行卑”的体位定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8(5). [23] 胡大雷.论中古文体的扩张、互动及非常态化[J].学术月刊,2012(9). |
[1] | 周苇风. 汉乐府《艳歌罗敷行》文体考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96-105. |
[2] | 刘锋. 李善注《文选》留存旧注综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111-117. |
[3] | 丁红旗. 论《文选》读习的兴盛在中唐时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118-127. |
[4] | 王琼. 奎章阁本六臣《文选·海赋》作者注辨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128-131. |
[5] | 张文东, 李乃龙. 学术述评之我见——读《〈文选〉研究百年述评》之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138-144. |
[6] | 力之. 《文选·赋》题注与作者注引文辨证四题——李善注与“五臣注”引文研究之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90-96. |
[7] | 张文东. 难以置信之“疏忽”——读《〈文选〉研究百年述评》之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102-107. |
[8] | 陈君. 《文章流别集》与挚虞的文体观念[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122-130.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