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Vol. 55 ›› Issue (2): 44-49.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9.02.006
尤歆惟
YOU Xin-wei
摘要: 在《巴黎手稿》中,围绕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问题,马克思的研究展开为两条不同的路径。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用“交往异化论”来补充完成了异化劳动理论中未解决的关于劳动和资本主义私有财产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形成过程。但这是一种将异化劳动纳入流通过程来解释的理论框架,因此在其中劳动失去走向异化及摆脱异化的主体能动性。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基于感性主义哲学重新解释了劳动及其异化,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看待资本主义工业劳动带来的进步意义,从而提出基于感性丰富性的从异化中解放出来的途径。这样,异化逻辑和解放这两个不同结构的问题就交织在《巴黎手稿》中,构成了早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张力。
中图分类号: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韩立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J].学术月刊,2012(3):58-68. [3] 姜海波.私有财产的起源与外化劳动——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I[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69-75. [4] 韩立新.评日本的“早期马克思论争”——兼论《穆勒评注》对重构马克思异化论的意义[J].哲学研究,2010(9):31-40. [5] 宇野弘藏.資本論に学ぶ[M].ちくま学芸文庫,2015. [6]李彬彬.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起源——重新思考“巴黎手稿”对共产主义的七条论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3):138-145. |
[1] | 汪盛玉. 论马克思人学向度的“资本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6): 30-34.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