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 Vol. 56 ›› Issue (2): 115-123.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0.02.010

• 教育科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自然体验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

岳伟, 徐凤雏   

  1.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 收稿日期:2019-10-30 发布日期:2020-04-20
  • 作者简介:岳伟(1976-),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保障研究”(BAA140010)

Nature Experience Education: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Yue Wei, Xu Feng-chu   

  1.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 Received:2019-10-30 Published:2020-04-20

摘要: 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离土化”问题,应当回归其“在地化”本质,实施自然体验教育。自然体验教育是在自然环境中通过系统的体验性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强调通过自然体验培养学生的生态思维、关心能力和责任担当。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为了有效开展自然体验教育实践,我们需要建构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多方支持体系,开发自然体验特色校本课程,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开展自然体验教育的能力。

关键词: 自然体验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在地体验, 校本课程

Abstract: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has been experiencing “an alienation of nature”, critical to some extend. In view of this, the “place-based” nature should return, i.e. natural experience should be practiced, a mod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hrough systematic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puts empha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gives more care to 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While the practice forms are various, we need to, for an satisfied practice, build a multi-support system involved government, school and society, develop school-based courses featuring natural experience, and strengthen teachers’ training.

Key words: natural experien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experience on the grou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中图分类号: 

  • ]D669
[1]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1世纪议程[M]. 国家环境保护局,译.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297.
[2] 刁龙. 生态文明教育的碎片化困境与系统性重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24): 9-12.
[3] 习近平. 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31(1).
[4] 保罗·布伯. 培育为生态文明服务的公民[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31(4): 22-25.
[5] 王治河,樊美筠. 生态教育:打破现代文明困境——直击“农人与哲人:走向生态文明”研讨会[J]. 世界教育信息, 2018, 31(9): 6-11.
[6] 崔振成. 价值教育的生命眷顾与伦理庇佑[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6): 56-61.
[7] 高淮微,樊美筠. 建设性后现代生态教育:问题与路向[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 31(5): 110-114.
[8] 王治河,樊美筠. 走向一种后现代的有机教育[J]. 远程教育杂志, 2010, 28(4): 3-13.
[9] 于艳芹,李世雁. 自然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浅析[M]//王国清.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3.
[10] 刁益虎. 教育经验的困境及其突破——狄尔泰体验哲学的视角[J]. 当代教育科学, 2018(11): 7-10.
[11] 张气,肖巧玲. 自然体验式生态教育之实践[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2): 114-115.
[12] 汤广全. 儿童“自然缺失症”的危害及教育干预[J]. 当代青年研究, 2017(6): 116-122.
[13] 内尔·诺丁斯.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 于天龙,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155-168.
[14] 孙裕钰,黄雯倩,陈昌文,等. 中学生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规律性探讨[J]. 基础教育, 2018, 15(3): 20-26.
[15] 陈慧凤.运用绿色教育理念,构建生态校园文化[J].环境教育,2018(Z1):54-55.
[16] 牟学梅,周晓峰. 硕勋小学二(4)中队开展“小小园艺师”种植体验实践活动[EB/OL]. http://www.jj831.com/2018/0412/287996.shtml,2018-04-12.
[17] 贺晓红.家园共育生命 生态还原本体——幼儿园“户外自然体验”亲子社团活动之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S1):17-19.
[18] 魏智勇. 美国自然教育掠影——以参访美国三个颇有特色的自然教育中心为例[J]. 环境教育, 2018 (9): 66-68.
[19] 黄宇,陈泽. 自然体验学习的源流、内涵和特征[J]. 环境教育, 2018 (9): 72-75.
[20] 刘彩玉. 雷州半岛特色生态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策略[J].环境与发展, 2018, 30(1): 248.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2] 储泽祥, 王艳. OV语序里状语、补语的一种作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76 -80 .
[3] 廉超, 林春逸, 姚辉. 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间产业分工及空间经济联系的特征和机理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51 -61 .
[4] 吴大顺. 曹操“拟乐府”与建安风骨的发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77 -83 .
[5] 李翰, 石维娜. 沈约前后刘宋史著及《宋书》撰成考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84 -89 .
[6] 罗彩娟. 从“归顺”到“靖西”:边疆地区壮族的国家认同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1 -6 .
[7] 肖百容. 论林语堂小说的行踪叙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51 -56 .
[8] 岳雪莲, 刘冬媛. 西南民族地区人口职业素质与城镇就业的相关性分析——来自桂滇黔的省际面板数据检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122 -126 .
[9] 杨金海. 国外学界《共产党宣言》百年评价史述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22 -30 .
[10] 唐重振,何雅菲. 住房负担与生育意愿:正向激励还是资源挤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61 -67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