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Vol. 51 ›› Issue (3): 159-164.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3.027

• 外语教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大学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元表征探究

裴光钢1,颜奕2   

  1. 1.山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2.清华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4
  • 出版日期:2015-05-10 发布日期:2018-12-18
  • 作者简介:裴光钢(1974-),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颜奕(1975-),女,江苏南京人,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
  • 基金资助: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社会文化理论视阈下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3CWXJ25)

Research onthe Meta-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PEI Guang-gang1, YAN Yi2   

  1.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2.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 Online:2015-05-10 Published:2018-12-18

摘要: 大学外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在复杂和非线性的系统中产生、丰富的,以动态和开放性的元表征生成并拓展,在矛盾和自适应性中不断发展变化。通过活动理论与复杂理论的视角研究大学外语教师,可以解析和探讨其部分现象、不同层次内涵和未必全面的实践性知识元表征。宏观认识大学外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元表征,理解并把握外语学科知识的独特性,突出和强调大学外语教师的身份属性,可以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 大学外语教师, 实践性知识, 元表征, 复杂理论, 活动理论

Abstract: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generates from a complex and non-linear system. It is enriched through the dynamic and open meta-representation and is in continuous development in contradiction and self-adaptability. On the basis of activity theory and complexity theory, we can find that research o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can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meta-representation of practical knowledge which is of different connotations and unnecessarily comprehensive. To know macroscopically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 uniqueness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to highlight the identities of college foreign teachers, can provide new research methods and significant reference for teachers to do with practical knowledge.

Key words: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metarepresentation, complexity theory, activity theory

中图分类号: 

  • H319
[1] A. Sfard. On Two Metaphors of Learning and the Dangers of Just Choosing One[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98, 27 (2).
[2] E. Mc William. Agains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2002,34 (3).
[3]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6-114.
[4] 陈向明,等.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 陈向明,王志明.教育调查:城乡教师受训机会有明显差异[N].中国教育报,2013-01-28.
[6] 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索的探析[J].教育研究,2009(10):68-75.
[7] 冯建军.教育研究范式:从二元对立到多元整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10-13.
[8] 李碧虹,李可,浦英慧.论大学教师的知识结构[J].大学教育科学,2012(4):113-118.
[9] 李洁.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特征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影响研究[J].外语界,2006(4): 48-56.
[10] 李茜,蒋宇红,冷鹏飞.大学英语新教师实践知识建构过程实证研究[J].英语教师,2013(3):47-52.
[11] 楼荷英,寮菲.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271-275.
[12] 卢辉炬.混沌——理解教育的新视野[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48-151.
[13] 马克斯·范梅南.教育敏感性和教师行动中的实践性知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8-26+194.
[14] 田虎伟.混合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中的新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78-82.
[15] 王艳.优秀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案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1):70-78.
[16] 魏宏森.复杂性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91.
[17] 吴祥兴.混沌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9.
[18] 吴岩.教育研究创新与研究范式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6(9):19-20.
[19] 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41-43+83.
[1] 陈文强. 翻转课堂模式下大学英语学生认知策略使用的调查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1): 117-122.
[2] 杨姗姗.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1): 123-128.
[3] 吴珏. 英语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语用身份及其话语建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165-17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2]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3]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4]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5]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6]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7]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8]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9] 李潇. 完善我国人格权立法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55 -60 .
[10] 赛铮. 论保险公司破产是偏颇性清偿行为撤销之例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1 -66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