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Vol. 51 ›› Issue (5): 18-25.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5.003

• 中国南疆研究-民族文化专题 • 上一篇    下一篇

瑶族的拟制亲属关系研究——以广西贺州市黄洞村认契习俗为例

罗宗志,潘用学   

  1. 1.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2.邵阳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湖南邵阳422000
  • 出版日期:2015-09-10 发布日期:2018-12-19
  • 作者简介:罗宗志(1977-),男,壮族,广西凤山人,广西民族大学研究员,人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宗教人类学、瑶族历史与文化;潘用学(1986-),男,邵阳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宗教人类学。
  • 基金资助:
    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项目;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青年学者创新团队”项目;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项目

A Study on the Non-genetic Kinship of the Yao

LUO Zong-zhi, PAN Yong-xue   

  1. 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aoyang College, Shaoyang 422000, China
  • Online:2015-09-10 Published:2018-12-19

摘要: 在亲属制度研究领域中,拟制亲属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拟制亲属在瑶族社会广泛存在,尤其以认契习俗最为典型。认契习俗是瑶族基于信仰心理需求驱动力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真正亲子关系的摸拟,它不仅是瑶族人以他们熟悉的方式祈求儿孙康健、子嗣绵延的智慧结晶,也是瑶族乡土社会中构建社会网络的实用策略。

关键词: 拟制亲属, 认契习俗, 社会网络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the kinship study, the fiction kinship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e non-genetic kinship is very common among the Yaos, especially the custom of promissory parenthood. It is a simulation of real parenthood, which came into being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need of belief. It is a way that the Yao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to pray that their descendants have good health and the family, as well as a practical strategy of establishing social network.

Key words: non-genetic kinship, custom of promissory parenthood, social network

中图分类号: 

  • C958
[1] 张有隽.瑶族历史与文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2.
[2] 奉恒高.瑶族通史:下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909.
[3] 尚会鹏.中原地区的干亲关系研究:以西村为例[J].社会学研究,1997(6).
[4] 岳莉,汪健.浅谈拟亲属称谓的语用功能与翻译[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
[5] 郭维利,陆进强,等.盘村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 汲喆.礼物交换作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J].社会学研究,2009(3).
[7] 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0。
[8] 弗思.人文类型[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8.
[9]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8.
[10] 陈玫妏.从命名谈广西田林盘古瑶人的构成与生命的来源[M].台北:唐山出版社,2003:87.
[1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2.
[1] 吴代红, 范亚刚. 基于程式传承的侗族款词诠释[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61-66.
[2] 罗易扉. 原住民文化物品遣返原居地的人类学反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33-41.
[3] 赵巧艳. 侗族传统民居上梁仪式的田野民族志[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2): 101-10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2]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3]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4]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5]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6]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7]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8]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9] 李潇. 完善我国人格权立法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55 -60 .
[10] 赛铮. 论保险公司破产是偏颇性清偿行为撤销之例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1 -66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