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Vol. 54 ›› Issue (1): 56-60.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8.01.009

• 政治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内在驱动·实践强化·信仰提升   ——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三重机制

李坤凤   

  1.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思政部,广东茂名525000
  • 收稿日期:2017-10-20 出版日期:2018-01-20 发布日期:2018-07-13
  • 作者简介:李坤凤,女,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基金资助: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校社衔接期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协同创新研究”(GD15XMK10)

Inner Motivation, Strengthening through Practice and Promoting Faith ——On the Three Mechanisms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LI Kun-feng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Preschool Normal College in Maoming, Maoming 525000, China
  • Received:2017-10-20 Online:2018-01-20 Published:2018-07-13

摘要: 大学生政治认同,是理论理性、实践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高度统一。其心理机制是认知同化、情感驱动与意志自主的三位一体,实现大学生政治心理从感性到理性、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其实践机制可着眼于效能激发,实行目标驱动;着眼于制度优势,利用权威推动;着眼于朋辈教育,实施榜样带动。其信仰机制则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必然与自由等多个方面的双重建构,凸显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历史性。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认同, 心理机制, 实践机制, 信仰机制

Abstract: The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high degree of unification of theoretical, practical and value rationality. Their mental mechanism is a trinity of cognitive assimilation, emotional motivation and volitional autonomy, with the goal to achieve the political psychology tur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perceptual to rational, from passive to active, from spontaneous to conscious. There are three approaches in to carry out their practice mechanism, i.e., to focus on efficiency stimulation, and to be driven by targets; to concentrate on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and to be promoted with the use of authority; to keep the eyes on peer education, and to be motivated by models. Students’ faith mechanis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ual construc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ruth and value, necessity and freedom and also other aspects, to highlight the regularity, purposefulness and historic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mental mechanism, practice mechanism, faith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 D64
[1]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 [英]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M].刘东,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 王志华,李建伟,屈跃宽.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结构、基本特征及培养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 [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0] [美]斯密特.美国政府与政治[M].梅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美]亚历山大.分化理论:问题及其前景[J].国外社会科学,1992(1).
[15] 李若衡.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13(4).
[16] [德]康德.逻辑学讲义[M].许景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7]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 余欣欣,张月,郑雪. 乐观对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6): 83-90.
[2] 陈欣, 李祖超. “唯薪”“唯新”与“唯心”: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C位之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2): 101-108.
[3] 章丹丹. 基于戏剧艺术教育视角的大学生德育路径实践创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1): 105-109.
[4] 金飞.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党组织公信力建设[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68-71.
[5] 蒋文宁. 90后大学生“二次元”式消费亚文化的解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70-75.
[6] 曾楠. 制度认同:政治认同的制度基础构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6): 63-67.
[7] 秦燕,何成学,邱慧. 媒介素养教育与我国当代女大学生的成长[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6): 144-153.
[8] 肖富群,张登国. 农村与城镇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差异——兼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特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67-75.
[9] 吴桂彬,龚剑. 多中心理论视阈下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基地治理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149-15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magtech. 测试发布文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1(1): 1 .
[2] magtech. 测试最新录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 (): 1 .
[3]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4]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5]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6]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7]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8]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9]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10]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