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Vol. 54 ›› Issue (4): 125-130.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8.04.020
• 教育学研究 • 上一篇
欧阳修俊
OUYANG Xiu-jun
摘要: 让学生快乐学习是教育之重要鹄的,是教师执着探寻的教育旨归。“感官快乐主义”视野下的快乐教育能让学生感觉到快乐,却难以避免学生快乐的“同质化”困境和“虚假快乐”之流弊。“命题态度快乐主义”论证了真正的快乐并非来源于感官而是主体对命题为真的正面态度性认识,即学生可以通过对整个事态正面的“命题”理解来实现“真正快乐”。但这种观点却将快乐教育导向“反常识”的快乐认识论窘境,使学生的“自然快乐”被剥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引下的快乐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是历史性与社会性在实践中的统一,是“感受”和“认识”在“实践”中的统一,是一种合理、科学的快乐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所指出的人的快乐源于实践,应从实践上把握人的基本物欲需求和人的精神需求的快乐,避免了感官快乐的“同质性”问题、“虚假快乐”问题以及 “反常识”的快乐认识论困境,更利于指引师生向认识的真与道德的善的快乐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
[1] 明庆华,王洪川.快乐课堂的审视与构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3):109-114. [2] 张曦.快乐主义与“生活之善”[J].世界哲学,2015(5):135-143. [3] G. E. Moore. Principis Ethica[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4] 彼特·拉伯,龚艳.快乐之道的哲学解答[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1):130-140. [5] Fred Feldman,Pleasure and the Good Life Concerning the Nature,Varieties and Plausibility of Hedonism[M].Oxford:Oxford Univesity Press,2007. [6]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7] 于昆.马克思幸福观要旨及其时代意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6):30-34.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 薛爱建.快乐教育:为了儿童的幸福成长[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11):99-101. [12] 斯宾塞.斯宾塞快乐教育书[M].张建威,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