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Vol. 51 ›› Issue (4): 20-27.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4.004

• 哲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岭南文化精神与港人国民意识的建构

邢立军,徐海波   

  1.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东深圳518160
  • 出版日期:2015-07-10 发布日期:2018-12-18
  • 作者简介:]邢立军(1969-),男,吉林白山人,深圳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理论;徐海波(1956-),男,安徽嘉山人,深圳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国家理论。
  • 基金资助: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香港社会思潮分析与有效引导的对策研究”(14ZDZ058)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ingnan Cultural Spirit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Hong Kong People

XIN Li-jun, XU Hai-bo   

  1.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160, China
  • Online:2015-07-10 Published:2018-12-18

摘要: 岭南文化是中国地方文化形式中的一种,是香港、广东以及其他一些地区所共同拥有的文化基础,也是这些地区人们的身份意识的观念基础。岭南文化精神的精髓是在岭南文化千百年来的发展历史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香港在岭南文化精神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今天港人的国民意识和身份认同方面出现困惑的情况下,从重振岭南文化入手可推进港人的国民意识构建。

关键词: 岭南文化精神, 港人, 国民意识, 身份认同

Abstract: Lingnan Culture, one of Chinese local cultures, i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shared by Hong Kong, Guangdong and some other areas as well as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 of the identity sense of the people in these areas. The essence of Lingnan Culture lies in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and identity of being a Chinese, which com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Lingnan Culture in the past hundreds of years. Hong Kong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Lingnan Cultural spirit. On the condition that lots of Hong Kong people are confused about their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identity, it is fairly significant to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superiority of Lingnan Culture which acts as a cultural link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Key words: Lingnan Cultural spirit, Hong Kong peopl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 

  • G02
[1] 汤志钧. 康有为政论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康有为. 大同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四)[M]. 北京:中华书局,1989.
[4] 何新. 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5] 郑刚. 岭南文化向何处去——广东、香港的现时危机与未来选择[M].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
[6] 中国史学会. 戊戌变法:第四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 孙中山研究学会. 孙中山文集[M]. 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8] 黄雨. 历代名人入粤诗选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9] 徐曰彪. 近代香港人口试析[J]. 近代史研究,1993(3).
[10] 胡阿祥. 5000年来香港人口的变迁[J]. 南京史志,1997(1).
[1] 李健. 巴迪欧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从激进政治哲学的角度谈起[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37-41.
[2] 邓志平,汤志华.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39-43.
[3] 李燕. 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及其当代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56-6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2]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3]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4]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5]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6]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7]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8]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9] 李潇. 完善我国人格权立法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55 -60 .
[10] 赛铮. 论保险公司破产是偏颇性清偿行为撤销之例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1 -66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