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 Vol. 56 ›› Issue (4): 108-116.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0.04.010

• 教育科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图像时代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的道德引领

易连云, 汪楚楚   

  1.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2400
  • 收稿日期:2020-03-09 出版日期:2020-07-25 发布日期:2020-08-13
  • 作者简介:易连云,男,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德育。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据化时代中小学德育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模式构建研究”(19XJA880010)

The Moral Guidan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Life in the Image Age

YI Lian-yun, WANG Chu-chu   

  1. School of Educatio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2400, China
  • Received:2020-03-09 Online:2020-07-25 Published:2020-08-13

摘要: 当今社会正经历着一个特殊的转折时代,即由“文本世界”向 “图像世界”转变。这种转向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也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图像时代”。图像时代,广大青少年学生也因为生存方式的巨大转变而被称为“屏幕少年”。这需要人们重新审视图像中的“见”与“不可见”。学校可运用这种“可见”的图像来进行“看不见”的德育渗透,利用新的媒体技术手段,通过课外活动这一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引领。

关键词: 图像时代, 图像化生存, 屏幕少年, 中小学生, 课外生活, 道德引领

Abstract: Our society has been experiencing a special transfer, one from “a text world” to “an image world”. This kind of turn ushers in a new era, the “image era” that we are involved in. In this age, young students are labeled as “screen teenagers” for the great change of their living style. This requires us to reexamine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in images. Such “visible” images can be employed i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for the “invisible” moral education. In other words, new media technology means, through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can be adopted for moral guidance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image age, image survival, screen teenager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life, moral guidance

中图分类号: 

  • G416
[1]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存在哲学[M]. 孙周兴,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2] 孟建.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洛伦兹·恩格尔,汪少明.可见与不可见——从观念时代到全球时代:德国视觉哲学一百年1900-2000[J].德国研究,2005(1):56-60.
[4] 易连云,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5)67-70.
[5] 政涛,文娟. 走向视频与图像时代的学校管理[J]. 中小学管理, 2018(6):5-7.
[6] [美]Naomi S.Baron.读屏时代:数字世界里我们阅读的意义[M]. 庞洋, 周凯,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7] 窦红飞,孙庆玲.隐于高校桌游“江湖”之后的逻辑——打破屏幕社交成高校“团宠”[N].中国青年报,2017-11-06(9).
[8] 欧阳修俊.感觉—认识—实践:快乐教育的哲学进路与实践旨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25-130.
[9] 石艳芳.青少年犯罪何以频发: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新探.[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1):41-46.
[10] 袁智忠,易连云.影像暴力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90-93.
[11] [美]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M].王昆,朱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
[12] 姜甜甜, 杨昕昀,汪慧琴.网络直播平台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时代报告, 2019(3): 134-136.
[13] 刘晓荷, 董小玉 ,朱咏梅.数字时代教育的图像转向与发展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20(3):56-61.
[14]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15] 易连云.重建精神家园,重塑雷锋精神[J].中国教师,2004(3):16.
[16] 易连云,袁智忠.信仰、责任、爱与道德——《潜伏》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德育,2010,5(11):36-38.
[17] 袁智忠,易连云.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传播与青少年道德自律[J].高等教育研究,2008(2):78-82.
[1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5.
[19] 张立达,唐诗茹.弹幕文化自由困境的哲学反思[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3-58.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2]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3]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4] 赛铮. 论保险公司破产是偏颇性清偿行为撤销之例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1 -66 .
[5] 温锁林. 汉语中的非量化名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7 -75 .
[6] 贾君芳, 何洪峰. 终点类介词的发展及其语义多义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81 -88 .
[7] 王素改. 动宾式“V1着V2”结构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89 -95 .
[8] 于天昱. 反问句在话语进程中的作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96 -102 .
[9] 黄启兵. 中国近代教育主权问题的流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09 -114 .
[10] 谭培文, 吴全兰. 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研究——以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24 -30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