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 Vol. 56 ›› Issue (4): 108-116.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0.04.010
易连云, 汪楚楚
YI Lian-yun, WANG Chu-chu
摘要: 当今社会正经历着一个特殊的转折时代,即由“文本世界”向 “图像世界”转变。这种转向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也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图像时代”。图像时代,广大青少年学生也因为生存方式的巨大转变而被称为“屏幕少年”。这需要人们重新审视图像中的“见”与“不可见”。学校可运用这种“可见”的图像来进行“看不见”的德育渗透,利用新的媒体技术手段,通过课外活动这一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引领。
中图分类号:
[1]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存在哲学[M]. 孙周兴,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2] 孟建.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洛伦兹·恩格尔,汪少明.可见与不可见——从观念时代到全球时代:德国视觉哲学一百年1900-2000[J].德国研究,2005(1):56-60. [4] 易连云,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5)67-70. [5] 政涛,文娟. 走向视频与图像时代的学校管理[J]. 中小学管理, 2018(6):5-7. [6] [美]Naomi S.Baron.读屏时代:数字世界里我们阅读的意义[M]. 庞洋, 周凯,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7] 窦红飞,孙庆玲.隐于高校桌游“江湖”之后的逻辑——打破屏幕社交成高校“团宠”[N].中国青年报,2017-11-06(9). [8] 欧阳修俊.感觉—认识—实践:快乐教育的哲学进路与实践旨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25-130. [9] 石艳芳.青少年犯罪何以频发: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新探.[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1):41-46. [10] 袁智忠,易连云.影像暴力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90-93. [11] [美]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M].王昆,朱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 [12] 姜甜甜, 杨昕昀,汪慧琴.网络直播平台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时代报告, 2019(3): 134-136. [13] 刘晓荷, 董小玉 ,朱咏梅.数字时代教育的图像转向与发展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20(3):56-61. [14]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15] 易连云.重建精神家园,重塑雷锋精神[J].中国教师,2004(3):16. [16] 易连云,袁智忠.信仰、责任、爱与道德——《潜伏》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德育,2010,5(11):36-38. [17] 袁智忠,易连云.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传播与青少年道德自律[J].高等教育研究,2008(2):78-82. [1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5. [19] 张立达,唐诗茹.弹幕文化自由困境的哲学反思[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3-58.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