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Vol. 57 ›› Issue (6): 107-115.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1.06.010
李晓雅
LI Xiao-ya
摘要: 创新型人才培养历来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和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其实践层面面临学段衔接不贯通和改革措施不协调的双重挑战。“双减”的系统性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它引发对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命题的深层思考,也促进了教育生态优化的正向改变。借力“双减”推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应从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和作业练习等方面为其提供坚实支撑。
中图分类号:
[1] 林崇德.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意识至关重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1(Z1):90. [2] 马健生,吴佳妮.为什么学生减负政策难以见成效?——论学业负担的时间分配本质与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14. [3] 张旸,张雪,刘文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背后的供需困境与化解[J].中国教育学刊,2021(9):27-32. [4] 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6-42. [5] 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37-40. [6] 李曼丽,苏芃,吴凡,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培养与成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1):31-39+96. [7] 白春章,陈其荣,张慧洁.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12(12):147-151. [8] 李建军.研究性学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和实现机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8-81. [9] 卢晓中.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与教育评价改革——兼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思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7):9-16+37. [10] 王毓珣,刘健.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小学减负政策变迁及走向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1):17-23. [11] 鲁林岳.综合辩证论“减负”[J].教育研究,2007(5):69-72. [12] 靳晓燕.《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发布——提升全社会“教育素养”是减负的前提[N].光明日报,2018-12-11(8). [13] 邓喆. 试论科学精神与艺术素养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J]. 中国高校科技, 2015(3):2. [14] 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0-25)[2021-11-12].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11022.001. [15] 肖正德.“减负”背景下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4):50-55. [16] 假如贾宝玉得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有可能被传染的5个人会是谁?[EB/OL].(2020-03-05)[2021-11-1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6VJQBI60518CD4V.html. |
[1] | 周序. 家庭资本与学业焦虑——试论“双减”政策引发的家长焦虑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96-106. |
[2] | 饶佩. 教育时间视角下减负的困境及破解之道[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116-126. |
[3] | 王瑜, 叶雨欣. 20世纪以来美国基础教育扶贫政策公平价值观述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132-139.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