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Vol. 54 ›› Issue (3): 115-119.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8.03.018
张玥1, 王运来2
摘要: 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需要更多关注。从校长治校的视角看,抗战时期大学发展存在四大危机:战时大学教育方针和宗旨如何确定,战时大学的基本职能如何实现,战时大学的内部管理如何开展,战时大学文化引领的职能如何发挥。战时校长转危为机的治校方略及启示意义是:对国家高等教育方针和文化的一致立场体现出大学校长对高等教育责任和使命的坚守;战时大学校长具备超凡领导力,从而提出“教育家办学”的当代意蕴;大学与社会的合理距离是维护大学发展与服务国家的必然需要,关于大学职能的关系处理及社会边际也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改变。
中图分类号:
[1] [美]查理德·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第七版)[M].王凤彬,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31. [2] 柯伟林,林乐兰.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到国家旗舰大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1):1. [3]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一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4] 谢康.抗战时期我国大学教育改造之原则[M]//革命文献:第60辑.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2:4. [5] 车铭,等.战争烽火中诞生的西南联合大学[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1. [6] 刘敬坤.中央大学迁川记[M]//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252. [7] 刘双平.漫话武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8] 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0:251. [9] 罗家伦.抗战的国力与文化的整个性:之二[J].新民族,1938(9). [10] 陈立夫.告全国学生书[J].教育通讯,1938(2):14. [11] 罗家伦.要把“平时做战时看,战时做平时看”去奋斗去努力[M]//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罗家伦先生文存:第5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8:329.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适的日记(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5:571. [13] 刘鹤.抗战时期湘西民族地区现代教师队伍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考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22-127. [14] 罗家伦.抗战的国力与文化的整个性:之三[J].新民族,1938(10). [15] 罗家伦.炸弹下长大的中央大学[M]//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罗家伦先生文存(第1册)[M].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76:601. [16] 余子侠.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7. [17] 高伟强,等.民国著名大学校长1912-194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107. [18] 陆艺.抗战初期中央大学内迁“鸡犬不留”[J].档案与建设,2010(10):41. [19] 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6. [20] 曲士培.蒋梦麟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1]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454. [22] 王浩.谁也不怕谁的日子[M]//政协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4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66. [23] 易社强.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合大学[J].曾景忠,符致兴,译.抗日战争研究,1997(1):207. [24] 胡钦晓.解读西南联大:社会资本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01. [2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湄潭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办公室.贵州省湄潭县文史资料:第8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 [26] 徐溧波.校长治校:蒋梦麟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46. [27]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 [28] 王运来.罗家伦重建中大[M]//钟叔河.过去的大学.北京:同心出版社,2011:227. [29] 罗家伦.中央大学之回顾与前瞻[M]//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罗家伦先生文存:第6册[M].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8:98. [30] 王玉如.竺可祯在浙大[C]//黄秉维.纪念科学家竺可祯论文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28. [31] 张晓唯.“同途殊归”的两位大学校长——话说蒋梦麟和梅贻琦[J].书屋,2009(8):49. [32] 谢泳,智效民,陈远.逝去的大学[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291. [33] 顾毓琇.大学教育与中国前途[J].独立评论,1935:139. [34] 罗家伦.抗战的国力与文化的整个性[M]//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一册[M].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76:587. [35] 罗家伦.中央大学之使命[M]//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五册[M].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8:236-238. [36] 罗家伦.提高学术创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M]//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五册[M].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8:233. [37] 罗家伦.大战到了备战时期[M]//文化教育与青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131. [38] 李溪桥.李蒸纪念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53. [39] 樊洪生,段异兵.竺可桢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100-101. [40] 张玥,王运来.大学校长任职内的角色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1(3):37. [41] 安弗莎妮·纳哈雯蒂.领导力(第二版)[M].王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6. [42] 黄国庭.民国时期教育学者出任大学校长考论(1920-1949)[J].教育学报,2009(6):112. |
[1] | 张珊珊, 张野, 陈萌萌. 社会排斥危机对儿童欺骗行为的影响: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1): 95-102. |
[2] | 刘建华, 刘欣怡. 大数据技术的风险问题及其防范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1): 113-120. |
[3] | 蔡文伯, 王亚芹. UNESCO“教育2030行动框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冲击与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1): 110-116. |
[4] | 冉源懋, 张瑜.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发展历程及其新举措[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1): 117-124. |
[5] | 杨天保, 高园. 品性与策略:建构高校廉政文化的新考量[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61-66. |
[6] | 徐乐乐. 乡村少年的文化认同危机及教育策略——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87-93. |
[7] | 包大为. 作为危机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三个问题向度[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23-28. |
[8] | 蒋永国. 鲁迅现代国族意识的萌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57-63. |
[9] | 李敏. 论桂林文化城在抗战时期的独特地位及形成原因——从“北有延安,南有桂林”说起[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4): 131-135. |
[10] | 刘华清. 抗战时期桂林音乐教育初探[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4): 136-140.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