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Vol. 54 ›› Issue (6): 81-86.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8.06.011
杨丽萍
YANG Li-ping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壮族语言具有历史的悠久性、传承的普遍性、内涵的丰富性和艺术智慧的高妙性等特征。由13个土语区构成的博大精深的壮族语言文化是壮族文化的根基和气脉所在,很有必要从守护民族心魂和延续文化根脉的视角,深刻反思壮汉双语教育与壮族文化传承的关联性,推动以壮语为先导的“一类模式”向以汉语为主导的“二类模式”的转换。要通过“以言悟美”“以言护根”“以言续脉”“以言传文”的教学路径,重新构筑“形与神”“体与魂”相交融的壮汉双语教育新模式,推动壮族双语教育的深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1] 张苗苗.社会变迁中的壮文教育发展:以广西壮文学校为个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9. [2] 徐松石.徐松石民族学文集:上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6. [3] 游汝杰.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布[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3):6-17. [4] 覃乃昌.“那文化圈”论[J].广西民族研究,1999(4):40-47. [5] 李德顺.文化的“形体”和“灵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8-15(A6). [6] 海路.壮汉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三所壮文实验学校为个案[J].广西民族研究,2015(4):106-112. [7]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7):5-9. [8] 张继梅.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J].齐鲁学刊,2013(4):63-66. |
[1] | 赵晓宇. 由“矜尚远西”到“本自根生”——梁漱溟探索“中国出路”的文化自觉及其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13-18.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