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Vol. 55 ›› Issue (2): 93-100.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9.02.012

• 教育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校园文化建设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余欣欣1,2, 姚璎珊1,2, 韦佳玘1,2   

  1. 1.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系,广西桂林541004;
    2.认知神经科学与应用心理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
  • 收稿日期:2018-08-13 出版日期:2019-03-25 发布日期:2019-04-26
  • 作者简介:余欣欣,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BMA160022)

On the Role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YU Xin-xin1,2, YAO Yin-shan1,2, WEI Jia-qi1,2   

  1.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aculty of Educ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2. Key Laboratory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Applied Psych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 Received:2018-08-13 Online:2019-03-25 Published:2019-04-26

摘要: 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办学的一张名片,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载体。校园文化承载着立德树人、传承精神、健康发展等优良传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起到了莫大的作用。由于资金、物资以及师资等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为缓慢。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可为促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多具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渠道。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校园文化, 农村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Abstract: Campus culture is a business card of school and it also serves as a carrier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health. It carries the fine tradition of establishing high moral values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heriting spirit, and developing health, thus playing a great rol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school.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relatively slow on account of the limit of funds, materials and teachers, etc. This paper, by employing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explores the role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o as to provide mor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channels for the promo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campus culture,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 G444
[1] 刘翔平,曹新美. 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2] 余欣欣,杨静,张月.信息化时代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4(6):94-99.
[3] 孟万金.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4] 许军国. 从校园文化视角看立德树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4(4):15-18.
[5] 李钟陵. 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6] 郑祥专,孟万金.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新[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40-42.
[7] 张玉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探索——以苏州相城实验中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1(2):76-78.
[8] 罗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精神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242-243.
[9] 刘海燕.基于学生道德成长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5(37):22-23.
[10] 李燕燕,李奕华.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3):144-145.
[11] 张建国.大学精神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0(3):104-108.
[12] 周兴儒.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研究,2002(6):92-96.
[13] 俞国良,王永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2(7):70-73.
[14] 时可,张娜.对农村中小学闲置校园校舍利用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1(7):31-34.
[15] 刘元英.立足生本 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省汾西县第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0(35):22-24.
[1] 余欣欣, 杨静, 张月. 信息化时代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探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94-99.
[2] 崔诣晨. 主观幸福感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路[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110-11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2]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3]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4]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5]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6]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7]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8]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9] 李潇. 完善我国人格权立法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55 -60 .
[10] 赛铮. 论保险公司破产是偏颇性清偿行为撤销之例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1 -66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