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Vol. 55 ›› Issue (5): 33-41.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9.05.004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五四运动”:历史评价与时代价值

杜利娜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2488)
  • 收稿日期:2019-03-28 出版日期:2019-09-25 发布日期:2019-11-21
  • 作者简介:杜利娜(1990-),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16FKS004)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ts Historical Evaluation and Time Value

Du Li-na   

  1. Academy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Beijing 202488, China
  • Received:2019-03-28 Online:2019-09-25 Published:2019-11-21

摘要: “五四运动”从发生之日起不断遭到来自自由主义、文化及政治保守主义、激进主义、民族主义等阵营的指摘、批判。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斥责“五四运动”造成中华文化传统断裂甚至“文革”的极端化倾向,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的理解和肯定。“五四运动”最根本的启蒙在于促使人民走出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思想的盲目相信和对帝国主义的乐观幻想,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政治思想上彻底醒悟,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走上争取民族独立和复兴之路。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五四精神”, 历史评价, 民族复兴, 时代价值

Abstract: The May 4th Movement has been attacked by liberalism,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servatism, radicalism, nationalism and other camps since its inception. Especially since the 1990s, some have argued that it led to the rupture of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even its “revolution”. Such an extreme tendency has seriously affected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affirmation of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time value. The most fundamental enlightenment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was to help Chinese get out of their blind belief in the western capitalist system and ideology, as well as their optimistic fantasy of imperialism. It marked the awakening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political thought, and their accepting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with which, they started striving for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rejuvenation.

Key words: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spiri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historical evaluation, national rejuvenation, time value

中图分类号: 

  • K261.1
[1]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陈永明,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2] 李良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全盘反传统问题——兼与林毓生先生商榷[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2).
[3] 萧超然.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为爱国政治运动是历史的必然[J].高校理论战线,1996(6).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 欧阳哲生.胡适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J].中国文化研究,1997(18).
[6]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7]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 林毓生.认识五四、认同五四——迟到的纪念[J].读书,2009(7).
[9] 陈来.20 世纪文化运动中的激进主义[J]. 东方,1993(1).
[10] 郑敏,世纪末回顾:汉语语言的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1993(3).
[11] 陈晓明.反激进与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境遇[J].东方,1994(1).
[12] 王东,纳雪沙.“打倒孔家店”是“五四运动”的口号吗?——“五四精神”实质新论[J].新视野,2010(4).
[13]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M]//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14] 易白沙.孔子评议[J].青年杂志,第 1 卷第 6号,1916.
[15] 龚书铎.“五四”时期的反传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16] 郑大华.“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吗?——兼与林毓生教授商榷[J].求索,1992(4).
[17] 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 误解及其他[J].历史研究,1999(3).
[18] 耿云志.超越五四不是向后翻到旧传统中去[M]//沙健孙,龚书铎.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济南:山东出版社,1997.
[19] 沙健孙.怎样评价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M]//沙健孙,龚书铎.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M].济南:山东出版社,1997.
[20] 鲁迅.鲁迅作品精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21] 谢地坤.永恒的“五四”:启蒙与思想解放[J].中国社会科学,2015(11).
[22] 袁伟时.回答对新文化运动的三大责难——献给“五四”85周年[J].探索与争鸣,2004(8).
[23] 严家炎.“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J].文艺研究,2007(3).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5] 谷方.评“告别革命”论[M]//沙健孙,龚书铎.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
[26] 陈独秀.敬告青年[J].当代青年研究,1989(2).
[27]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J].新青年,1917(3).
[28] 陈独秀.敬告青年[J].新青年,1915(1).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2]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3]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4]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5] 赛铮. 论保险公司破产是偏颇性清偿行为撤销之例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1 -66 .
[6] 温锁林. 汉语中的非量化名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7 -75 .
[7] 王素改. 动宾式“V1着V2”结构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89 -95 .
[8] 于天昱. 反问句在话语进程中的作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96 -102 .
[9] 李红惠. 大学青年教师参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项目现状调查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20 -125 .
[10] 陈民镇. 清华简伊尹诸篇与商汤居地及伐桀路线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1 -11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