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Vol. 54 ›› Issue (1): 49-55.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8.01.008
陈国华1, 宁常郁2
CHEN Guo-hua1, NING Chang-yu2
摘要: 源于岛内民众反抗侵略、爱土爱乡的“台湾主体意识”在岛内特定政治势力的操弄下,已异化为岛内主张分离的政治势力获取政权和推进“渐进台独”的社会资本,其建构主体已实现世代交替,青年从“台湾主体意识”建构客体转换成为建构主体。高校合作与交流作为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发挥与青年联系广泛、便于组织两岸青年交流的优势,通过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压缩岛内特定势力利用高校及其在校学子建构“台湾主体意识”的空间。
中图分类号:
[1] 王建民.试论“台湾主体意识”的形成、特性及与“台湾意识”之异同[J]. 台湾研究,2013(3):30-34. [2] 陈星,相靖. “台湾主体意识”的概念性解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9(4):16-25. [3] 严安林.当前两岸社会交往中存在问题、根源及解决之道[J].台湾研究,2015(6):66-72. [4] 易龙飞.当代台湾青年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状况分析[J].青年探索,2015(2):52-57. [5] 刘海潮.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现状及影响分析——兼论青年学生“反课纲”的政治效应与评估[J].中国青年研究,2016(2):16-23. [6] 王正.重建台湾青年中国认同的多棱视角与策略路径[J].台湾研究,2016(1):51-59. [7] 张耀荣.加快推进粤台高等教育合作步伐[J].高教探索,2014(2):172-176. [8] 张宝蓉.台湾青年文化认同的建构与困境——基于学校教育的视角[J].台湾研究,2015(4):14-22. [9] 邓毓浩. 台湾公民教育的发展[J]. 现代教育论丛,2013(5):37-50. [10] 台湾指标民调.“台湾民心动态调查”103期民调结果新闻稿[EB/OL]. http://www.tisr.com.tw/?p=7212#more-7212. [11] 赵刚. “小确幸”:台湾太阳花一代的政治认同[J]. 文化纵横,2014(6):46-52. |
[1] | 钟时. 政治势能依附与中国社会问责:一个公民行动策略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19-28. |
[2] | 史泽源,荆蕙兰. 试论践行友善价值观的三重境界及提升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120-124. |
[3] | 廉超, 林春逸, 姚辉. 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间产业分工及空间经济联系的特征和机理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51-61. |
[4] | 闫若婻. 论学生音乐发展的核心素养及其教育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121-124. |
[5] | 蔡文伯, 王玲. 大学生学习投入与专业承诺、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1): 103-109. |
[6] | 陈文强. 翻转课堂模式下大学英语学生认知策略使用的调查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1): 117-122. |
[7] | 吴珏. 英语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语用身份及其话语建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165-171. |
[8] | 刘俊杰,叶允最. 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西的实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2): 15-22.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