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Vol. 55 ›› Issue (1): 61-67.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9.01.008
秦程节, 何小春
QIN Cheng-jie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为青年所接纳和认同,必须融入青年日常生活之中,实现理论与生活的对接。当前,作为非日常生活形态呈现的核心价值观,与当代青年日常生活的认知图景和行为方式之间还存有明显间距,造成了青年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多重现实困境。为此,必须加强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日常生活的微观建构,重点应在关注青年焦点诉求、创新话语表达体系、营造生活化培育的生活情景以及推进核心价值观网络日常化传播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期取得实效。
中图分类号:
[1] 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 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3]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包心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建构[N].光明日报,2012-01-14(11). [6] 刘济良.论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与教育对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12-15. [7] 尚杰.哲学的贫困与复兴:沉浸于日常生活的微妙精神[J].探索与争鸣,2017(11):38-45. [8] 奉清清.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思潮[N].湖南日报,2016-01-12(14). [9] 夏伟东,杨宗元.西方学者对个人主义的沉重反思[J].道德与文明,2006(4):24-26. [10] 赵修义.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 江畅.论价值观与价值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4] 王虎学.多元社会的价值重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1-107.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 潘晴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立场逻辑[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3-27. [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0] 孟迎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内在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15(1):64-68. [21] 仝夏蕾.话语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视角[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1):16-19. [22] 邹小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生活化路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3-17. [23] 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 |
[1] | 张瑞, 张忠祥. 论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2): 57-63. |
[2] | 李红惠. 大学青年教师参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项目现状调查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20-125. |
[3] | 陈国华, 宁常郁. 台湾主体意识建构对台湾青年的影响及其对大陆高校开展两岸交流的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49-55. |
[4] | 李长成. 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102-109.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