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Vol. 53 ›› Issue (2): 109-114.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7.02.017
蒲雯1,2, 刘妍3
PU Wen1,2, LIU Yan3
摘要: 对于由各族群构成的多样性文化环境来说,跨文化教育是促使学生理性反思自身文化、汲取各族文明成就、实现自身文化重构与提升,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工具。民族地区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具有批判精神的公民理性、乡土情怀的文化自觉、全球视野的跨文化理解等素养的跨文化教育使命,并应具备包括跨文化理解能力、社会公共责任意识、多元文化反思能力、跨文化教学整合能力、文化协同研究能力等实施有效跨文化教育的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1] 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80-81. [2] 姜亚洲,黄志成.论多元文化主义的衰退及其教育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15(5):26-31.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赵中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98-499. [4] 韦森.文化与制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3-25. [5] 方展画.国外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及其研究方法论的演变[J].比较教育研究,1998(4):8-12. [6] 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J].读书,1997(10):16-25. [7] 江国华.宪法与公民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76. [8] 陈学金,滕星. 全球化时代“三种认同”与中国民族教育的使命[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5-79. [9] [美]福山.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之人[M].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37. [10][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7. [11] 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7(1):16-23. [12]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EB/OL]. [2016-09-01].http://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qid=1411390119509&uri=OJ:JOC_2008_263_E_0412_01. [13] Bertaux.P,Coonan C, Frigols-Martin M,etc.The CLIL Teacher's Competences Grid [EB/OL]. [2016-8-20].http://lendtrento.eu/convegno/files/mehisto. [14] 王鉴,奕小芳.关于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1):23-29. [15] [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97. [16] [美]吉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迈向批判教育学[M].朱红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53-155. [17] Putorak, E G. Facilitating reflective thought in novice teachers [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93, 44(4):288-95. [18] Marsh,D.Introduction: Culture, Education &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A].In M Carrio-Pastor,2009:11-30. [19] Lydia Sajda. Discouse in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 Classrooms[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69. [20] 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2. [21] [美]吉鲁.跨越边界:文化工作者与教育政治学[M].刘惠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7. [22] 曾艳.教师领导的三种发展思路及其认识论基础[J].复旦教育论坛,2012(3):11-15. |
[1] | 凃耀军.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刻的信仰契约特性、社会治理功能及其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21-27. |
[2] | 谢登斌, 沈燚佳. 新型城镇化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张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98-104. |
[3] | 蒋士会, 郑会敏. 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本教研机制创新的探索——基于广西永福县中小学校本教研现状的调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5): 108-115. |
[4] | 林铭. 信息化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5): 116-121. |
[5] | 宋才发, 彭振.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路径抉择及法治保障探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22-27. |
[6] | 郑振锋. 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多元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116-121. |
[7] | 岳雪莲, 刘冬媛. 西南民族地区人口职业素质与城镇就业的相关性分析——来自桂滇黔的省际面板数据检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122-126. |
[8] | 闫若婻. 论学生音乐发展的核心素养及其教育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121-124. |
[9] | 杨姗姗.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1): 123-128. |
[10] | 蓝武,章太长.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启迪[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165-169. |
[11] | 邓志平,汤志华.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39-43.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