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 Vol. 56 ›› Issue (5): 88-96.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0.05.008

• 教育科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顺应新常态:构建适应性学习空间

沈书生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 收稿日期:2020-07-10 出版日期:2020-09-25 发布日期:2020-10-16
  • 作者简介:沈书生(1968-),男,江苏海安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设计。
  • 基金资助: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国家一般课题“适应性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学习范式研究”(BCA190081)

An Adaptation to the New Normal: Constructing Adaptive Learning Space

SHEN Shu-sheng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 Received:2020-07-10 Online:2020-09-25 Published:2020-10-16

摘要: 学习的行为与过程,会影响学习的结果。教育界对于学习行为的认识,往往与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关。当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且这种变化逐步趋于稳定以后,就会出现教育的“新常态”。为了顺应新常态,有必要重新构建新的学习生态。在新的学习生态体系中,与数字时代相对应的数字化存在,改变了现代学习关系,混合型的学习将会成为这一生态下的基本特征,因此,需要构建符合这一生态的学习空间。新的学习空间是一种适应性学习空间,这种适应性,既包括为学习者提供符合其需要的适应性学习支持,也包括在大量用户使用后学习空间自身适应性水平的提升。学习空间的适应性,不是追求对每一个个体的“个别适应”,而应当是一种“类适应”。在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学习的非线性结构,注重学习的全空间属性,不断优化学习空间的适应性程度与层次。

关键词: 新冠疫情, 教育新常态, 学习空间, 适应性学习, 混合学习, 教育技术

Abstract: Behavior and process of learning affect its results. Learning behavior, according to an view of educational circles, is often conditioned by some external factors. That is why a “new normal” comes out when such factors have changed and such a change tends to be stable. For an adapt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a new learning ecology in which the digital existence corresponding to the digital age has changed the modern learning relationship and hybrid learning will become the basic feature of thi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a new learning space should be built up accordingly. Such a space should be adaptive, i.e. it provides learners with not only adaptive learning support that meets their needs, but also an improvement of the adaptive level of the learning space after heavy use. The adaptability of learning space lies not in a pursuit of “individual adaptation”, but in that of a “class adaptation”. In practice, we need to fully respect the nonlinear structure of learning, cast attention to its attribute of whole space, and constantly optimize its degree and level.

Key words: the covid-19 epidemic, the new normal of education, learning space, adaptive learning, blended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 G42
[1] Poornima Luthra, Sandy Mackenzie. 4 ways COVID-19 could change how we educate future generations[EB/OL].https://www.weforum.org/agenda/020/03/4-ways-covid-19-education-future-generations.
[2] 教育部. 介绍疫情期间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考虑[EB/OL].(2020-05-14)[2020-06-20]http://www.moe. gov.cn/fbh/live/2020/51987/yc/202005/t20200514_454109.html.
[3] 马克·布朗,肖俊洪. 在线、混合和远程学习新常态:梅西大学经验[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27-35.
[4] 陈先哲. 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双重转型[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03-11 (B05).
[5] 陈先哲. 从“超常规”到“新常态”: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4):1-8.
[6] 马廷奇.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新常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3):6-10.
[7] 祝智庭,孙妍妍.无缝学习:数字时代学习的新常态[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1):11-16.
[8] 黄荣怀,汪燕,王欢欢,逯行,高博俊.未来教育之教学新形态:弹性教学与主动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3):3-14.
[9] 沈书生.学习新生态:构建信息化学习力[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1):1-8.
[10] 胡航,村上正行,董玉琦,李瑶.教育媒体研究未来趋势:促进学习者中心设计:第14届教育媒体国际大会(ICoME 2016)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6):11-17+38.
[11] 吴忭, 顾小清. 通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途径:访国际知名教育心理学教授保尔·科士纳[J]. 开放教育研究,2013(5):4-11.
[12] 皮连生. 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3] 武法提. 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7):40-46.
[14] 沈书生. 从教学结构到学习结构:智慧学习设计方法取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8):99-104.
[15] 沈书生. 学习空间的变迁与学习范式的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8):59-63+84.
[16] Warren Kalbacker,连真然. 数字时代[J].世界科学,2018(12):10-12.
[17] 吴放,邹泓.幼儿与成人依恋关系的特质和同伴交往能力的联系[J].心理学报,1995(4):434-441.
[18] 沈书生,杨欢.构建学习力: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09(6):13-16.
[19] 沈书生.学习新生态:构建信息化学习力[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1):1-8.
[20] 魏正书.教学情境论[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29-34.
[21] 余胜泉.适应性学习: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00(3):12-15.
[22] 柏宏权.适应性教学系统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
[23] 阮滢.适应性学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因材施教:访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4-6+11.
[24] 边联,解月光.适应性学习系统构建中的双向适应问题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9-12.
[25] 贾积有,马小强.适应性和个性化学习系统研究前沿:与国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金书轲教授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0(6):1-5.
[26] 陈佳琳,沈书生.基础教育适应性学习需求分析与学科应用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 2010(6):41-48.
[1] 桑新民. 后疫情时代:探究返璞归真的教育创新系统工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45-58.
[2] 吴晓林, 岳庆磊.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大学在线教学及其改进建议:以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59-68.
[3] 胡小勇, 易锡添. 新冠疫情影响中小学在线教研的发展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69-77.
[4] 叶宝林. 开放大学教师教研共同体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97-10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周侃,张菁. 唐代宫廷优伶探微[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6): 160 -165 .
[2] 陈丽琴. 中越清明节传说及节俗之比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4): 75 -80 .
[3] 孙志建. 事中事后监管工具结构创新:五年实践的回顾与展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1): 42 -54 .
[4] 柯建飞. 区块链在金融中的实践与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1): 65 -75 .
[5] 王雨辰.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反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1 -9 .
[6] 贺东航, 贾秀飞. 作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的“政治势能”——贺东航教授访谈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10 -18 .
[7] 谭旭运, 豆雪姣, 董洪杰. 社会阶层视角下民众获得感现状与提升对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1 -13 .
[8] 刘晓柳, 王俊秀. 社会经济地位与主观社会阶层对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GSS2010~2015的实证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14 -27 .
[9] 高文珺. 社会公平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28 -44 .
[10] 桑新民. 后疫情时代:探究返璞归真的教育创新系统工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45 -58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